北京拟禁占公园公共区域
进行直播、培训等活动
日期:09-26
一位大爷在公园内直播。(资料图)
近日,《北京市公园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已提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修订草案在明确本市公园实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对搭建帐篷、噪声污染、准入车辆、商业拍摄等多项市民关心的游园行为进行了细化规定。其中明确提到,禁止占用园路、观景点、场地等公共区域开展直播、培训等活动,直指市民游园痛点,引发广泛关注。
北京市司法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随着市民对公园服务功能的需求日益多元,公园分类指导不够充分、规划用地政策不够完善、运营活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不文明游园行为亟需规范,有必要对现行《条例》进行全面修订。为了促进公园精细化发展,修订草案增加了“分类管理”一章,科学划分公园类型,明确历史名园、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生态公园的定义与功能定位,针对首都功能核心区、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平原地区、生态涵养区的不同特点,规定了不同的公园布局分区指导原则。为推动建设“全龄友好公园”,修订草案提出,鼓励公园对游憩、服务设施进行适儿化、适老化、无障碍改造。综合公园、生态公园可以设置健身活动场地,结合自身条件设置攀岩、骑行等运动场地。社区公园则可以设置满足儿童和老年人活动需要的场地,适当增加游乐、健身设施。市园林绿化部门应当制定公园名录并向社会公布,纳入名录的公园应定期组织开展体检评估。
对于公园能否搭帐篷露营,原《条例》没有明确规定,各公园执行标准不一。修订草案明确提出,具备条件的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生态公园可以有序开放草坪、林下空间、滨水空间等区域,满足游客搭建帐篷、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户外活动需求。同时要求公园对开放区域实行“轮换养护”管理,保护生态资源。
为了进一步维护公园管理秩序,修订草案对哪些车辆可以进入公园进行了细化,提出,轮椅、儿童手推车可以进入公园,禁止机动车、电动自行车进入,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和平衡车、滑板车等滑行工具能否进入公园,由公园管理单位确定。
商拍、直播等活动近年来频繁引发争议。修订草案规定,在公园内举办演出、展览、体育比赛、庙会、商业拍摄、影视剧拍摄等活动的,应征得公园管理单位同意,依法办理手续。
公园内禁止追逐游客强行兜售物品,非法提供有偿服务,也禁止占用园路、观景点、场地等公共区域开展直播、培训等活动,影响其他游客游览和休憩。
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公园管理单位应当及时劝阻、制止,对劝阻、制止无效的,可以将其劝离,拒绝提供服务。严重扰乱游览秩序的,将依法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噪声管理方面,修订草案提出,公园管理单位应当根据声环境功能区及其噪声限值,结合公园与周边社区、单位的距离等,合理规定娱乐、健身、讲解等活动的区域、时段和音量,可以采取设置噪声监测和显示设备、隔声屏障等方式,预防和减轻噪声污染。
公园的规矩也该上新了
公园是城市的绿色客厅,也是市民共享的公共空间。但近年来,强行兜售商品、占道直播、商业拍摄挤占休息区域等现象频发,让公园变了味。北京拟明令禁止这些行为,核心就是厘清公域与私域的边界,重申公共空间姓“公”的属性,强调任何个体或商业行为,都不能以牺牲大众权益为代价。
值得一夸的是,北京此次修订草案没搞一刀切式的禁止,而是围绕分类管理做细文章,真正做到疏堵结合。对于搭帐篷,根据公园类型划定不同区域,既满足市民露营需求,又避免草地被过度踩踏。商业拍摄则推行预约制和时段限制,给合理拍摄留下空间,又杜绝了“婚纱拍摄堵步道”这类干扰游客的情况。这种兼顾不同需求的治理思路,守住秩序的同时又留住了公园的活力。
更关键的是,修订草案精准回应了数字时代公共空间的新难题。如今直播、短视频拍摄热潮下,大量商业活动涌入公园。这类场景此前未被旧规则覆盖,而新规专门加以规范,本质上是在数字活动与现实空间交织的当下,重新划定公园行为界限,确保公共属性不偏移。
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是城市文明的晴雨表。精细化打磨公园秩序,不仅能优化游园体验,更能逐步培养市民的规则意识与公共精神。等公园里强行兜售少了、直播噪音没了、商业拍摄规范了,大家才能真正感受到“我的城市我做主”的踏实。
(综合《北京日报》、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