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晚报

母亲的针线筐

日期:09-21
字号:
版面:第04版:岁月歌       上一篇    下一篇

  在我幼小的记忆中,针线筐一直伴随在母亲身边。针线筐,一个柳条编织的脸盆大小浅筐子,除了镶边,通体黑色。这圆的筐子,里面装着剪刀、顶针箍、针、线板、石蜡、锥子、麻线、纽扣、皮尺和各种零碎布条,等等。

  母亲的针线筐,我们习惯叫它“生活筐”,因为这是母亲平时做针线活的全部。有时谁钮扣掉了,需要补上一颗时,母亲总会情不自禁地喊:“你把生活筐拿来。”这里面,不管是掉了什么样的扣子,在筐里准能找到合适的扣子。而针线筐内各种各样的扣子,正是母亲平时拆衣服时留下的。

  犹记得,在天寒地冻的冬天,当我们已经钻进破旧的棉被里熟睡,有时从梦中醒来,还能看到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只有针线筐陪着她补补缝缝。春夏拆棉成单,秋冬合单成棉,尽量不让我们热着,冻着。现在想来,母亲那时是多么辛苦,她的针线筐承载着一家人生活的希望,母亲用她瘦弱的肩膀和父亲一起扛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无论生活再艰苦,从来没有一声抱怨。

  在那穷困年代,家里废旧的衣服,都成了母亲做鞋底和鞋帮的“心肝宝贝”。冬闲时节,母亲将废旧的布料无规则地裁剪、理顺,然后将它们一层一层地叠起,再用麻线密密麻麻地纳起来,成为母亲口中的“白毛鞋底”。

  雨天或闲暇时间,母亲会和邻家妇女坐在一起纳鞋底。而这时,针线筐就在母亲身边,遇到厚的鞋底,纳起来十分费劲,为了针线顺利穿过鞋底,她常常用锥子钻鞋底,再从针线筐里找到石蜡,在麻线上打一些蜡,使劲地拉,随即发出细微的嗖嗖声;还在中指戴上一枚顶针箍,用力地顶针头,过程中自然少不了危险。到了年底,为赶制新鞋,长时间赶工,手指被麻线拉伤,也被针头戳伤,时常留下不少小伤疤。

  至于做鞋帮就更费事。做好布箔后,按脚大小剪成鞋帮,缝制在鞋底上。要用楦头模型一针一针缝,这可是个技术活,但是难不倒母亲,由她做的鞋总是又舒服,又好看。

  最难忘的是鞋垫。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舟山当兵的那几年,每年母亲总会寄上几双鞋垫给我。她知道,海岛气候潮湿,穿胶鞋湿气重,于是总会制成单的和棉的两种鞋垫让我替换。这鞋垫密密的针脚,饱含着母亲在针线筐边一段绵长深邃的时间,蕴藏的是一种棉质的关怀和绵密的体贴。

  母亲的针线筐,装进了春夏秋冬,装满了一家人四季冷暖,装满了母亲的甘苦和忧愁。它见证了母亲的一生勤劳,一针针,一线线对儿女的爱,见证了母亲似海一般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