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晚报

八旬老人自建“农耕博物馆”

日期:09-21
字号:
版面:第03版:记事本       上一篇    下一篇

  穿上蓑衣,戴上斗笠,杜惠民又仿佛回到了当农民时的岁月。

  这石臼可是花了大力气搬回来的。

  100多年历史的水车依然能正常转动。

  八旬老人的梦想,正在一间堆满老物件的旧厂房里焕发新光。

  近日,在嵊州市三界镇,86岁的杜惠民正为一件大事忙碌——翻新自己的“农耕博物馆”。这里汇集了他10余年间从四里八乡“抢救”回来的500多件农耕时代的旧物,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寻旧探珍。

  馆内,蓑衣仿佛还沾着往日田埂的潮气,抽拉式水车的木轴泛着经年使用才有的温润光泽,石臼、木犁、簸箕等农具整齐陈列。这些最早从明清开始使用、大多数延续至上世纪90年代的老物件,每一件都凝结着杜惠民跋涉乡野的足迹。

  为何愿为这些老物件耗上十几年心力?杜惠民这样说:“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早年当过打铁匠,农民的锄头、铁耙这些‘吃饭家伙’,很多都是我亲手锻打的,对它们有感情。”年轻时,他就走村串巷打铁,结识了许多父老乡亲。正因如此,当他开始收集这些被废弃的农具时,不少乡亲都很支持,主动拿出家中旧物,慷慨相赠。

  2015年,他在村口偶然看见一架被遗弃的木犁,长时间日晒雨淋,犁身早已遍布烂斑。“心里就不是滋味,只想赶紧把它们带回家,修好、存起来。”不忍心看到这些农耕老物件发霉发烂,让他踏上了“抢救”农耕老物件的征程。

  此后的10年间,杜惠民的收藏足迹遍布周边村镇。小到一盏布满锈迹的煤油灯、一个开裂的陶罐,大到需要多人合力搬运的水车、石磨、纺车、踏碓,只要听闻有老物件的下落,他总会立刻动身前去。

  在他的珍藏中,一台制造于清宣统辛亥年间的抽拉式水车很是特别。这台水车长近4米,木质沉厚,榫卯结构严谨如初,静静立于展厅一侧。“别瞧它老,用起来照样灵光。”杜惠民边说边拉动木轴,66片抽水板节奏分明地扬起、落下。“用这台水车抽水,两人配合,一早上就能浇透一亩地。”他语气铿锵,眼中闪着光。

  杜惠民透露,目前他还牵挂着一台未能入藏的踩踏式水车——它长五六米,体形庞大,最关键的是仍保留着别处没有的完整车轴。为求得这件器物,他曾连续十几次上门求购,却屡遭拒绝。“其他地方也有水车,但从没有一台像它那样完整。”这也成了他心头的一桩憾事。

  除了水车,一些“大家伙”也令他费尽周折,如那口有着800多年历史的石臼,是他和儿子在附近一个山村中动用农用拖拉机艰难运回的。“这些东西在农户家里基本都用不上了,坏一件就少一件。”杜惠民感慨。

  靠着一件件慢慢积累,他的藏品日益丰富。老物件们也得到了杜惠民的悉心照料,每天清晨他都要来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干燥;定期为铁器、铜器擦拭上油,防锈防腐;为竹木制品喷洒药粉防虫蛀。一顶只剩了三分之二的“合池”(一种较大的凉帽),他特意请来篾匠师傅修补。“修好一点,就能多留一点。”他说。

  这座由旧厂房改造而来的“农耕博物馆”略显简陋,杜惠民告诉记者,他已计划翻新展馆,并对藏品进行科学分类与标识。预计明年此时,展馆将以更完整、系统的面貌迎接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