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泽奇 通讯员 何倩霞
本报讯 如今,年轻人养猫、“撸猫”颇为流行,然而猫体内可能隐藏着病原体,被猫抓伤后很可能惹病上身。近日,24岁的小李“撸猫”后就得了一场“怪病”,幸好及时治疗,身体并无大碍。
当天,小李因发热伴右侧腋窝肿痛,来到柯桥区中医医院呼吸内科就诊,主任医师陈胜海发现,小李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得惊人,宛如一个乒乓球大小。小李说,他已经连续低烧多日,这两天发现右侧腋窝明显肿痛,才急忙来到医院。
经过检查,小李最终确诊为“猫抓病”。原来,小李家中饲养了一只宠物猫,一个月前,小李在“撸猫”时不慎被猫抓伤手部,当时只是简单擦拭了伤口,并未进行清洗消毒。陈胜海随后对小李实施抗感染治疗。目前,小李已好转出院。
陈胜海医生告诉记者,“猫抓病”本质是一种细菌感染,“罪魁祸首”是汉塞巴尔通体(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通过猫抓、咬伤或接触猫的唾液、眼鼻分泌物传播。跳蚤是巴尔通体在猫之间传播的主要媒介,即便没有明显伤口,与猫亲密接触也存在感染风险。“猫抓病”的临床表现多变,感染后局部会出现一至数个红斑性丘疹,疼痛不显著,少数丘疹会变为水疱或脓疱,偶可穿破形成小溃疡,再往后发展,附近的淋巴结会开始“闹脾气”,比如手臂、腋窝、颈部的淋巴结会肿大,少数感染者还可能出现发热、没精神、不想吃饭、恶心呕吐等症状。
“为尽可能避免‘猫抓病’,应定期对猫实施驱虫和体检,每月使用驱跳蚤药物,同时定期修剪指甲,避免抓伤身边人。”陈胜海说,一旦被猫抓伤或咬伤,如果创口小可以自行用肥皂水冲洗15分钟,创口大则需要到医院作消毒清创处理,必要时还要使用抗生素。此外,不论创口大小,都需要在受伤后的24小时内打狂犬疫苗,切勿存有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