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晚报

喝 茶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10版:鉴湖月       上一篇    下一篇

  钱科峰

  出门在外,交友会客,上茶是一套必备的礼仪。当然,上茶也因人而异,有的用纸杯泡茶,有的用瓷杯沏茶,有的玻璃杯上茶,有的则用工夫茶盏待客,茶器不同,代表着主人对饮茶之事的讲究不同,同时也意味着对方接待你的热情程度有异。

  若是一只纸杯递来茶水,多半是公务应酬,有事说事,没事速走,对方懒得花时间奉陪你。若是瓷器或玻璃杯待客,不仅多了份庄重,清亮的茶色也代表着主人的品位与热情,茶叶一般不会很差,不然透过玻璃看见茶碎与梗漂浮,丢的是主人的脸面。至于以工夫茶待客的,必然是相熟已久的好友,一来主人乐意与你共享一壶茶,二来更愿意花时间陪你茶叙,何况工夫茶盏极小,煮茶分茶繁琐,若非好友谁愿耗时相陪。

  喝茶,喝的真不是一杯茶,而是一种人际互动与主客间的态度。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有一次出游途经莫干山,到一座观中小憩,主事的老道见其衣着简朴、相貌平常,相当冷淡地应付说“坐”,又对道童说了声“茶”。待苏轼坐下交谈后,老道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又将其引至厢房,客气地说“请坐”,并对道童说“敬茶”。二人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来客是大文豪苏轼,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道:“请上座。”把苏轼让进客厅,吩咐道童:“敬香茶。”三盏茶水,从粗茶到香茶,从看茶到敬茶,老道的前倨后恭又岂止是先敬罗衣后敬人的不能免俗,说到底也是世态炎凉之一种。

  我辈不是名人,更无苏公之才,若是误入道观,怕是连粗茶都喝不上,只能歇歇脚就走。好在我自知浅陋,断不会刻意去庙里观里讨杯水喝,叨扰了出家人也是罪过,这施茶、上茶与敬茶的区别也就只能从苏轼逸闻中感知了。不过,出门办事,但见桌上茶水器皿一应俱全,而主人却不沏茶以待,巴不得三言两语打发你,其间还自顾自地喝水解渴,全然不顾有客在侧,这样的关系,若非你不经意打断了对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么简直与陌路无异了。

  喝茶,有时自是映照主客关系的一面镜子,反映出当时议事的氛围,以及人情冷暖之体现。不过,也有关系特别靠谱的哥们,进门摸出杯子,找出好茶,沏完后大大咧咧端坐,喝完自己续水,无所拘束,那杯茶水的背后代表着亲密无间与零等级差。我在单位见过一人,每次进来先去“一把手”那里小坐,自己沏茶,还专挑好茶,片刻叨扰之后就捧着杯子到各个办公室串门,还不忘作个提示,唯恐别人不知他两人之关系密切。几番游走下来,便混了个熟人缘,办事找人便无所阻拦了。想不到茶水还有这功能,真是“活久见”。

  喝茶这件事,蕴藏着不少的人情世故,别人给你沏茶端水,你若一口不尝,显然有藐视之嫌;你一口喝干,主人却不再续水,则有逐客之嫌;若是三五杯之后茶汤清淡还赖着不走,则又是客人的不识趣了;假如此时主人强要给你另沏一杯,那又得看关系而定了,是逐客还是留客得自己琢磨了。在别人那里喝茶,喝几道茶,喝到何时,如何喝出情谊绵长又不尴不尬,似乎极有讲究,而识趣自然是第一位的,不然这茶喝淡了,交情也就淡了。

  在家喝茶,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用不着客随主便或以茶示人,主打一个舒坦。不像喝酒,非得聚众才有氛围,非得微醺才有快感。一个人,一杯茶,一本书,一首曲,陶然忘机,无关风月。不然,何以有“喝闷酒”之说而无“喝闷茶”之调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