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斯孝坤将百岁寿宴费用化作20万元奖学金,并亲自来到诸暨市浣江初级中学为孩子们颁奖。
2014年,晚报记者倪辰睿也曾获得过“斯孝坤奖学金”,并与老人合影。
斯民小学的孝坤楼。
9月的诸暨,蝉鸣依旧。教师节前夕,诸暨市浣江初级中学耕深报告厅内,99岁的斯孝坤先生又一次坐在熟悉的颁奖台后面。他微微俯身,尽力抬起双手将一份份奖学金郑重地交到学生手中。孩子们轻声致谢,他颔首回应,眼底是藏不住的欣慰。
32年来,这位旅台贤达一次次跨越海峡,捐建教学楼、设立奖学金,深情守护着一代代诸暨学子的求学路。
今年的20万元奖学金,来历尤为特别——这是老人主动省下的百岁寿宴费用。他决定不摆酒设宴,不办热闹庆典,而是把这份更厚重的礼物,送给故乡的孩子们。
A
曾与亲人离别36年
有些声音,一旦刻进骨血,便是一生的印记——比如那无法褪去的乡音,比如那回不去的故乡。
1927年,斯孝坤生于今诸暨东白湖镇的斯宅村。与当时大多数孩子一样,适时进入斯民小学就读。6载春秋,琅琅书声相伴,启蒙了他的童年。
21岁那年,他奉父命前往台湾采购“台糖”。货物很快装船,但他却未能买到返程的船票。时局突变,航线中断,他被困于基隆港。那时的他,与诸暨的亲人都不曾想到,这一次离别,竟长达36年。
举目无亲之下,斯孝坤只好进入纺织厂做工人。工作艰苦,生活清贫,但他凭着诸暨人与生俱来的坚韧与勤勉,很快在众人中脱颖而出,逐渐走上管理岗位,积累了不少经验。数年之后,他与友人合资开办水泥厂,后又创立台湾第一家饼干食品厂,成为当地该行业的开拓者。再后来,他又进军房地产行业,事业日益壮大。
岁月流转,昔日的工装渐渐换作挺括西装,简陋工棚已被高楼广厦取代,可始终未变的,是他那一口浓重的诸暨乡音。友人时常打趣道:“斯老板,你这口音也该改改了。”而他总是笑着回答:“改不了咯,这是刻在骨头里的。”
B
32载春秋化作桃李春风
思念,是隔着海峡也能生长的根。
1984年,斯孝坤终于回到阔别36年的故土。斯宅村的风拂过鬓角,却再拂不到老父亲的身影。他看着破旧的校舍、崎岖的村路,在老屋前伫立良久,轻声而坚定地说:“唯有读书,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诸暨撤县设市之初,浣江初中筹建遇困。1991年,时任诸暨市委书记的顾仁章试探着向斯孝坤提及此事,他几乎毫不犹豫:“政府找地,钱,我来。”不出几日,50万元善款翩然落地。第二年,“孝坤楼”矗立阳光中,琅琅书声自此有了回响;同年,“斯孝坤奖学金”破土而生,如一盏灯,为无数少年照亮前程。
又一年,他重返母校斯民小学。墙面斑驳,木窗旧损,一如岁月剥落的痕。他当即承诺重建,并以父母之名设立“斯金水周香云奖学金”,愿清寒学子有枝可依、有梦可追。
今年9月9日,秋风微凉,99岁的他依然辗转来到颁奖现场。满堂注视中,老人缓步上台,掌声如潮,久久未歇。“百岁宴不办了,”他说,“钱,留给孩子们读书。”话音不高,却如石入静水,漾开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浣江初级中学党委书记王国宝感慨地说:“斯老先生这份大爱,值得浣江中学的学子铭记一生。作为学校,我们也会尽力做好培养学生的工作,将他的这份爱传递下去。”
32载春秋流转,“斯孝坤奖学金”已颁发32届,惠及学子6700余人,发出奖助金超130万元;“斯金水周香云奖学金”亦走过30届,温暖1000多个少年儿童。除去几年体恙由儿子代行,他几乎从未缺席,他用一生的回溯,把乡愁化成了灯——照亮来路,也照亮归途。
C
公益半生,让爱延续
在熟知斯孝坤先生的人看来,他的“吝啬”与慷慨同样令人动容。
斯民小学校长斯剑光与他相识20余载,曾感慨道:“老先生对自己极为节俭,一套西装穿了20年仍舍不得换。外出吃饭,只要菜有剩余,必定打包带回家,见人浪费还会严肃提醒。”他常常婉拒一切宴请,哪怕是在校庆这般喜庆场合,也总是温言建议:“一碗素面足矣。”他始终相信,“钱要用在刀刃上,而教育,就是故乡最需要照亮的那把刀。”
他的善行远不止于助学。2014年,他发起“美丽诸暨、传递光明”公益行动,联络台湾爱盲协会,将4枚珍贵的眼角膜送至诸暨,助4名贫困患者重见曙光。同年,他推动举办“寻梦西施故里”两岸青年夏令营,邀请在台诸暨籍年轻人回乡寻根。10载春秋,百余名青年藉此相识相知、心手相连。他还将珍藏60年的《大英百科全书》赠予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寄语学子放眼天下、博览群书。
去年11月,斯孝坤再一次回到诸暨。不同以往的是,这一次他携来了一个家族的“深情行列”——儿子、孙子,乃至重孙。四代同归,只为同一件事:参加斯民小学120周年校庆,并为莘莘学子颁发奖学金。
98岁的他,在颁奖台上坦然说道:“我年纪大了,助教兴学这件事,盼着儿子接下去,孙子接下去,曾孙也接下去……一代一代,永不停息。”
长孙斯盤恩也在典礼上分享了从祖父身上学到的信条:“要勤奋,讲良心,懂节俭。爷爷白手起家,靠的就是这些。”
那一刻,老人微笑颔首。没有什么比良好家风的延续,更让他心安,更觉圆满了。
■记者手记
一句“好好学习”
是跨越海峡的深情
梳理这篇报道时,我偶然翻到一张2014年的照片。
画面中央,斯孝坤先生端坐其中,我和其他同学围站在他身后。那一年,我从老先生手中接过奖学金。典礼结束后,他走到我们中间,用带着浓浓乡音的普通话对每个孩子说:“好好学习。”
后来,我从浣江初中毕业,走过更远的路,才渐渐懂得,斯老先生说的“好好学习”,不只是对成绩的嘱托,更是一种深远的人生期许——关于苦读,关于做人,关于如何回报这一片养育我们的土地。
32年来,斯孝坤先生将爱心化作教学楼和奖学金,让无数孩子因此受益。这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执着,不仅改变了一代代学子的命运,也让教育成为连接两岸、托举未来的桥梁。
如今再回浣江中学,“孝坤楼”依然静立,曾经楼中的少年,已奔赴四海。教育的意义,大抵就是如此:一双手捧起另一双手,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光光相映,永不熄灭。
(图片由诸暨市浣江初级中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