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双方互不退让,罗永浩(左)与西贝的“互撕”之战预计还会持续火热。
近日,“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登上微博热搜。对此,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予以否认,表示会起诉罗永浩,并在全国门店上线“罗永浩菜单”。
9月12日,西贝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称罗永浩在微博中对西贝的指责不实,并决定向全社会开放后厨参观,还将陆续开放原产地、央厨工厂等西贝产地源头。
罗永浩与西贝之争,将“预制菜”话题再次推向公众视野,消费者舌尖尝出的“预制味”和企业认定的“非预制菜”成为争议焦点。预制菜的界定标准是什么?消费者为何会反感预制菜?预制菜是否意味着不健康?为此,记者采访了多方人士,对这一概念的边界进行梳理。
事件
经过
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
西贝回应:西贝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
据了解,9月10日,罗永浩发微博称,“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同时,他还表示,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随后,“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的相关话题登上热搜。
9月11日,西贝客服人员回应称,店内的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莜面也是店内工作人员现场手搓的,不存在预制。另外,店内的炒菜每天都是新鲜的蔬菜到店,现场炒制。
随后西贝召开回应“预制菜”风波的新闻发布会,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表示,“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罗永浩的发言对西贝商誉影响非常大,将走法律程序“起诉他”。此外,自9月12日起,在全国门店公开罗永浩消费的菜单,让消费者品尝监督。
罗永浩则连发数条微博反击,表示“能把现做的菜做得全是重新加热的味道,这肯定是高科技了”,同时,他还发布10万元悬赏,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对于贾国龙要起诉的言论,他回应,“嗯,我准备好了”。
争议
背后
判断标准不一
大家讨论的是“自己以为的预制菜”
事实上,在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论之前,关于预制菜的争议就已经存在。
食品工程博士、知名科普博主云无心表示,不同的人,对“预制菜”这3个字的理解千差万别。痛骂或者辩护的人,其实是在评价“自己以为的预制菜”,跟别人心目中的“预制菜”往往是完全不同的食物。
12日,记者针对预制菜问题进行街采,有消费者认为,“预制菜就和方便面差不多,有配料,且只需要加热即可食用。”有的消费者则表示,“只要食材不是在后厨从头开始处理,而是经过了标准化、工业化的预处理,在心理上就会将其归为预制菜。”
那么,什么是预制菜?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通知》,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比萨等。
《通知》发布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就《通知》答记者问时提及,对于预制菜范围,一方面,突出工业化预加工特点。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另一方面,突出菜肴属性。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也不属于预制菜。
某大型预制菜供应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央厨房模式,若是餐饮企业自有的中央厨房,在业界普遍不认为是预制菜。若是第三方中央厨房提供的餐食,需要具体区分,比如到餐厅以后仅做简单复热就要被认定为预制菜。以袋装烧鸡为例,就需要被认定为预制菜。若是袋装烤鱼,加工时需要重新加料汁、加配菜、重新烹制,就不能认定为预制菜。比如,鸡汤是料包加水简单烹调,而不是鸡肉鸡骨加预制料汁熬制,就会被认为是预制菜。
这位负责人进一步解释,只要是预包装食品在餐厅仅做简单复热而不是烹制的菜品,都会被认为是预制菜。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告诉记者,预制菜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分类,很难有一个所有人都认可的定义或者范围。所以才会出现罗永浩说西贝是预制菜而西贝否认的情况。
消费者
看法
我可以接受预制菜
但不接受打着新鲜菜品的名义卖预制菜
那么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如何?消费者茹先生告诉记者,作为消费者,进餐厅消费还是希望了解到自己消费的菜品到底是不是预制菜,这是起码的知情权。
茹先生说,自己对预制菜有较高的接受度。如果是大型餐饮企业,有内部管理流程,有食品安全标准,消费起来比较放心。但如果有的餐厅不是大型品牌,也没有公示,消费者不知道享用的预制菜从哪里供应,就不太放心。
谈到对预制菜的接受程度,茹先生说,这个要看消费场景。如果只是吃个工作餐,预制菜可以接受。如果是专程去找特色餐厅,还是希望吃到现做的菜肴。
消费者王华(化名)表示,此前一些外卖被曝出是预制菜,总是与坏的、不安全的、临期的甚至过期的相关联,但商家并不会透露,所以引发了他的反感。如果预制菜有合理安全的检测流程,是健康的食材半预制菜品,他表示能够接受。
消费者李潇(化名)认为,如果食物本身对人体健康没有损害,她能接受是预制菜,但不能接受打着新鲜的菜品名义,实际售卖预制菜的餐厅。
可见,很多消费者反感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背后的低品质和不透明。
《通知》也强调,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观点
讨论预制菜时,我们在关心什么?
近期,“预制菜”话题备受消费者关注。各方讨论背后,是消费者对于知情权的关切以及对提高餐饮质量的诉求。
目前,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中使用预制菜十分常见。这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许多商场门店对于明火使用、肉类处理都有限制,使用预制菜或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符合相关安全规定;二是一些凉菜配菜或需腌制的菜品辅料等,使用预制菜不仅节省成本,而且风味更足,能够显著加快上菜速度,提高翻台率,对于企业经营和消费者体验而言均有益处。
但为什么预制菜仍引发诸多争议?
其一,部分小规模餐饮企业食品安全难以保障,透支公众对于预制菜的信任。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见到加热预制菜包以供外卖的新闻,这类加工点的卫生环境往往不佳,造成在部分消费者心目中“预制菜”就是“劣质菜”的印象。
其二,长期以来,“预制菜”缺乏较为明晰的概念界定,行业发展也难以依循统一标准,传导到消费端就令消费者对预制菜心里没底。
其三,最令消费者难以接受的,是部分商家打着现做现炒的幌子,却是“微波炉厨房”。以预制代替现做,却按照现做现炒的价格收取费用,侵害消费者权益。
《通知》明确,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事实上,更多理性的消费者也并非反对预制,而是反对隐瞒和欺诈。
专家及业内人士认为,标准化、透明化、创新化发展,是预制菜产业的未来之路。
一是加快出台相应国家标准,为行业发展提供依据。
二是推进餐饮行业的预制菜告知制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上海澄明则正(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慧磊认为,有关部门应加快推动预制菜告知制度建设,鼓励餐饮企业在用餐区域的显眼处对预制菜使用情况进行标注,有条件的企业也可通过网站、App等为消费者提供查询渠道,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三是为消费者提供畅通的申诉渠道,筑牢食品安全法律底线。对于欺骗消费者使用预制菜代替现炒等涉嫌侵权的行为,鼓励消费者留存购买凭证、食品样品等证据,积极维权。同时,对于查实侵权的企业,应依法督促其对广告、标语等作出调整,并给予相应处罚。(综合新华社、《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