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晚报

他用40余年的光阴 让“东山文化”东山再起

日期:09-14
字号:
版面:第03版:记事本       上一篇    下一篇

  谢灵运故居揭牌合影,右四为徐景荣。

  徐景荣醉心于“两谢”文化。

  今年是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诞生1640周年。今年7月,谢灵运故居在上虞东山谢氏始宁墅旧址揭牌,成为上虞传承诗路文化、打造文旅融合地标的一个新亮点。

  “依托谢灵运故居旧址修复重建,通过文献考据与实物展示,还原了谢灵运自永嘉归隐家乡东山始宁墅的历史场景。”上虞东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景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徐景荣出生在东山村方弄自然村,对东山文化进行了长达40余年的研究。在他和办实业的弟弟徐连荣的共同努力下,这片始宁墅遗址得到了保护。

  东山文化,主要为“两谢”文化,即以谢安为代表的东晋名士文化和以谢灵运为代表的中国山水诗文化。“东山人文炳蔚。传承弘扬家乡文化,人就有了精气神,自然停不下来。”徐景荣说。

  A

  “东山游子”的东山情结

  今年78岁的徐景荣自诩“东山游子”,因在家中排行老二,故笔名“东山乙郎”。他出生于东山山脚下,抬头即见东山,从小听着东山和虞舜的故事、喝着曹娥江水长大。“我15岁那年离开村庄外出求学,经常会想起东山和曹娥江,心心念念,梦里也是。”说话间,他拿出诗集《东山舜歌》开篇《指石山》朗诵道:“一轮明月上东山,四个仙女下凡来。渔夫卧听舜江边,指石琵琶声声美。”这是他15岁时写的诗歌,系对东山边的景状有感而发。

  徐景荣说,如果说小时候对东山的喜爱是基石,那么真正认识东山已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当时,他回到上浦一带教书,经常上门家访,为此走遍了东山周围的角角落落。其时,他受恩师钱钟岳老师的启发:“你是东山人,东山到底有多少历代名人留下的诗歌?值得学习、收集和整理。”为此,他创立了“东山诗社”,“圈”住了一群热爱家乡文化的志同道合者,“诗社的木匾还是林逊发老师刻好后‘吭呲吭呲’扛来的。”

  每年,东山诗社的同门经常调查、访问、考察与东山有关联的人文史料。“诗是生命的流淌”,徐景荣写下了很多赞美家乡山水的诗歌。只要一有时间,徐景荣就与挖掘与弘扬家乡文化的事紧紧拴在一起。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诗社开始收集整理东山历史文献,包括向东山附近群众征集民间故事。“东山周边还有4座山,我都一一踏遍。”1995年,在徐景荣的牵头下,成立了上虞东山文化研究会。

  B

  为“东山文化”发出上虞声音

  在徐景荣看来,对东山文化的研究经过前20年的持续积累,其成果于新世纪之初厚积薄发。团队花了近10年时间,先后梳理编纂完成了5卷本的《东山文化丛书》,核心的《始宁东山志》由徐景荣亲自“操刀”。

  “我当时得知余姚谢连芳老人手中有本清朝年间的关于东山的手抄本,就上门拜访3次,老人最后被我的诚意感动,同意出借。”当徐景荣事后拿着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丛书以及手抄本一同交给老人时,老人十分开心!这套丛书把1600年来与东山有关的史料都囊括其中了。

  “很多整理编纂于深夜进行,需先忙完手头的教学工作,长年累月,视力影响很大。”徐景荣的右眼现在差不多为失明状态。他说,在此之前,关于东山的历史此前未曾有人梳理过。丛书为东山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发出了属于上虞的声音,也为日后东山景区开发甚至瓷源文化小镇的建设,增添了扎实的史料依据。

  曾担任过两届上虞区政协委员的他,履职撰写的提案也多是围绕家乡文化展开。

  奔腾的曹娥江,蜿蜒流经浙东多个区、县(市),它不仅是上虞的母亲河,也是“浙东唐诗之路”必经枢纽。2003年,刚刚学会开车的他,利用假期组织了一场媒体寻访母亲河曹娥江源头的活动。从杭州湾、百官城区,一直到磐安县尚湖镇王村的大盘山脉长坞、浙江省水利厅设有“娥江源头”的标志为止,他用文字和录像记录了一段段寻访,也为实地考察提供了新思路。回来后两个月内,他日夜难眠,饱含深情写下了长诗《曹娥江,我的母亲河》,被中华诗词学会评为当年度一等奖作品。

  2007年前后,徐景荣开始担任上虞民间文化交流协会兼东山文化研究会会长。“至今已组织了22场东山文化研讨会,吸引了国内许多专家纷纷前来。”徐景荣告诉记者,专家们在现场解决了不少学术界争议。比如,广西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谢灵运集校注》作者顾绍柏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审、《天地一客》作者宋红,曾先后专程前往上虞东山、嵊州三界等地考察。他们最后认为,从历史文献记载分析,尤其是根据谢灵运《山居赋》自注与始宁县地理位置考证,谢灵运祖居地遗址应在上虞东山附近。

  C

  让“东山文化”的历史活过来

  那些年里,徐景荣利用一切休息日时间,带领团队实地寻访古道、古渡等,面对文化圈不同的观点,研究并发声,2009年他退休后,更是全身心投入其中。

  据史料记载,谢安隐居东山期间,曾在东山上开拓了一条用于与好友游赏的“调马路”,还有一条用于出海的森林古道即东山古道,全程长约5公里。经过研究和多次实地考察,徐景荣在南起曹娥江边的东山古渡,到东山国庆寺,再由此沿东山古道到窑寺前并延伸到谢安憩亭(长塘镇谢憩村)一线,共挖掘和命名30处景观点,这一个个景观点都是谢安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活动遗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中,修缮后的梅坞古道,每到节假日,一日游客量能轻松破万,给沿线山村的村民带来致富流量。

  东山下始宁墅旧址,一口有着1600多年历史、保存完好的方形谢家井,经徐景荣等考证,就是当年谢玄、谢灵运用过的,井水依然清澈。不远处,一块上面刻有“墩墅依然”4个大字的石碑躺在地上,碑上还刻有“清同治年间谢氏后裔”等字样。“发现时,已被当成抽水机的垫石在使用。”40多年里,由他发掘保护的当地古迹,不胜枚举。

  如果以10年为一阶段,那么2010年后,徐景荣侧重于传承弘扬东山文化。彼时,东山书院恢复建成,对于东山的开发和东山文化的传承,上虞从民间到政府部门形成了联动。东山景区一期于2011年揭开面纱,完成了谢安墓整修、太傅祠重建。此后又开始了二期建设,所有文史资料均由徐景荣一手提供。“仅太傅寺内谢安、谢玄、谢灵运三公形象怎么塑,我就3次上门与温州黄杨木雕刻大师叶春明先生进行讨论。”徐景荣告诉记者,三公像由整块樟木雕刻而成,世代流芳,千年不腐。

  40多年垒成的文史书籍和资料,就像真切的时代长卷。这里有孜孜不倦的步履,有家乡发展的脉搏,也有人文和谐的篇章。“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会长卢盛江先后两次专程来上虞考察,提出了‘诗源东山’的命题。”徐景荣说,今年7月,上虞东山成立了唐诗之路研学基地,下半年还要纪念谢灵运诞辰1640周年,自己又要开始新一番忙碌,还真的停不下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