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晚报

梦想起舞十五年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12版:老绍兴       上一篇    下一篇

  

  人的一生,总会有几次与“逼迫”相逢。于我而言,踏上讲台,便源于一次美丽的“逼迫”。

  自幼时起,我便对书有种莫名的眷恋。尽管学业平平,命运却仿佛早有安排,将我这样一个课堂上不算耀眼的孩子,与文化悄然系在了一起。或许,骨子里那一点尚未苏醒的文心,早已静待萌发。

  连环画,我们那一代人称它“小人书”,是我们最初的文化启蒙。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情节的跌宕起伏,总让我心潮涌动、回味无穷。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不俗,想来是被一页页图画与文字悄悄叩击过的心灵的回应。

  1980年,中学毕业的我,进入绍兴龙虎山农场,做了一名工人。业余时间里,读小说仍是我最大的生活内容。那时每月工资三十六元,我竟舍得拿出一半来买文学类书籍,还订了一份绍兴本地的报纸,给我的精神生活带来丰富的滋养。但真正与文化结缘,还要从那一次“被迫”转身说起。

  八十年代初,农场领导非常重视职工子女的教育,教师皆从内部选聘。然而在工人中寻找能写文章、善写板书的人,并非易事。

  “你爱看书,就你去吧,这事就这么定了。”

  毫无心理准备的我,就这样被“推”上了讲台,成为一名代课老师。我与教育的故事,悄然开启。

  既然踏上这条路,我便决心不负讲台。一次次去乡镇学校听课学习,将他人精彩的板书设计、层层推进的讲解一一记下,回来反复琢磨、默默备课。渐渐地,我上课也从容了许多,有了教师的样子。

  后来我加入了绍兴县文联的文学组织,藉此拓宽视野,增加交流机会,也开始指导学生写作。当时绍兴县教委主办的《新苗》《少年儿童报》征集稿件,我班上有位学生的习作《两只荷包蛋》得以刊发,这位学生还因此受邀参加县教委组织的夏令营。那一刻,心里颇为自豪:我这个“冒牌老师”,终于也在文化的土壤里,种出了属于自己的花。

  站上讲台之后,挑战接踵而来。除了教学、辅导写作,我还尝试撰写新闻稿,向绍兴几家媒体投稿。虽然刊登的多是“豆腐块”文章,却点燃了我笔耕的热情。

  人的潜力,往往是被“逼”出来的。若没有当初农场办公室主任那一“推”,我绝对不会相信自己能成为一名教师。

  不知不觉,我在教育这条路上行走了十五年。一路走来,无数个“逼迫”打磨过我,也成就了我。若不是它们,我或许始终是农场里一名普通的工人,无缘这段既艰苦又光辉的岁月。

  上世纪末,国有企业改制浪潮席卷,龙虎山农场也换了身份,我这段教师生涯,也就此落下帷幕。

  回望来时路,虽恍如隔世,却依旧光亮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