蕺山书院。
鼓山书院。
通讯员 顾鹏程
9月开学季,稚童返校园,接着,迎来又一个教师节。学校教育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绍兴俊彦人杰,与历来重视教育、书院勃兴,形成良好学风有着密切联系。绍兴书院发端甚早,源远流长,既是传道授业的教育圣地,也是思想激荡的文化坐标,历经千年沧桑而弦歌不辍。
A
千年学脉贯古今
据《绍兴教育史》记载,中国古代书院,分为官办和私办两种。官办多应科举考试而兴,私办以学术交流为主。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初时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而是官方用来修书、校书、藏书之所。建于唐开元十一年(723)的会稽丽正书院和唐中和元年(881)的诸暨溪山书院,即属于此类。
北宋初年,战乱渐平,州县官学尚未恢复,士子求学之心迫切,于是由定期讲学或集徒常住授业的书院在越州诞生。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山阴人陆轸在牛峰寺建立陆太傅书院、天禧年间(1017—1021)新昌名儒石待旦开创鼓山书院、宝元二年(1039)范仲淹在卧龙山建立稽山书院,是越州地区最早创办的3所书院。但至北宋后期书院发展一度衰落。南宋偏安一隅,宋高宗驻跸越州,升越州为绍兴府,都市繁荣与文教发展并进,朱熹理学思想盛行,书院再次兴起。会稽县和靖书院、上虞县月林书院、嵊县竹楼书院等12所书院相继建立。
元明提倡儒学,不能自由讲学,缺乏论辩气氛,处于沉寂状态。后随科举制度积弊严重,一些理学家纷纷开设书院讲学,特别是王阳明、刘宗周及其弟子对书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影响。清初,统治者鉴于明末东林书院“群聚党徒”教训,对书院极力抑制。至光绪末年,举国要求废科举、立学校,清政府才颁布兴学诏书,通令书院改为学堂。
B
独特理念泽后世
绍兴书院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开放办学、提倡实用、鼓励论辩等独特办学理念。
书院多实行开放办学,学生无年龄限制,也无需经过入学考试,只要粗通诗书礼乐和伦理纲常,均可到书院就读。入院生徒由书院供给膳食,教材书籍亦由私人捐赠或者官方发给,人员没有定数,少则几人,多至数百人。学习内容多以儒家经学为主,旁及史书、诗文等。
书院组织机构精干。一般由大儒担任山长(或称洞主)总理其事,规模较大的则增设副山长、助教、讲书等。书院既是教育机关,也是学者著书立说的学术研究机构,重视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讲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百家争鸣精神。特别是南宋以后,绍兴书院更注重讲学与讨论结合,鼓励学生思考论辩。
有意思的是,绍兴书院经费不少来自“学田”,就是学校名下有地,租给农民种植,收取租金用作办学经费,有点像现在的“校企合作”。例如,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的新昌南明书院,旧有庵田10余亩,复拨大雷庄田200余亩,后知县王沛懋又拨昌法寺旧产,共有学田300余亩,光靠租金就建起20余间院舍,邀请名师执教,发给贫困生助学金,办学底气特别足。
C
五座书院载史册
绍兴书院发展至今,仍有5座彪炳史册,熠熠生辉,具有较大影响。
稽山书院,作为绍兴标志性学府,其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宝元年间。那时,范仲淹任越州知州,选址府城卧龙山西岗。南宋朱熹曾莅临讲学,使得稽山书院名声大噪。到了明代,稽山书院逐渐荒废没落,再次辉煌则由王阳明开创。阳明讲学,先后有三万余名学子云集稽山书院听讲,影响深远。
蕺山书院,由刘宗周在山阴县城北创立,传承阳明心学,倡导“慎独”“诚意”,强调实践与体验结合。书院从学者多为硕学之士,有经史大家黄宗羲、文学家陈子龙、戏曲理论家祁彪佳、大画家陈洪绶、哲学家陈确、张履祥等。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赞叹:“江浙名人大半出于门下”,故有“浙学渊源”之评。
明崇祯年间,刘宗周又在城南舍子桥东创办证人书院,倡导学做圣人,追求人格的完善。每月初三是书院开讲日,讲课结束,听讲者可自由质疑,成为当时文化思想交流、碰撞升华的集中之地。
鹿门书院,创始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由学者吕规叔创建并执教。吕规叔曾为监察御史、河南府推官,因为主战,被贬到婺州,后辞职来到妻子家乡,见山水清妙,地理位置甚佳,遂建鹿门书院,培养教育乡里弟子。其子祖璟,曾任淮南安抚使,但因与当朝宰相韩侂胄不合,弃官回乡,继承父业,新建更楼演武场,把练武纳入书院教学之中。此后,鹿门书院成为全国为数不多培养文武全才的地方,理学大师朱熹等曾到此讲学,朱熹还亲题“贵门”二字,自此鹿门改为贵门。
鼓山书院,宋真宗天禧(1017—1021)年间由新昌名儒石待旦创建,因位于县城西郊鼓山而得名,曾延聘理学名儒程颢、石子重等讲学,求学者甚众。书院取得科第达官者不可胜计,后年久失修而废。明嘉靖年间,知府洪珠集资复建,年久又圮。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知县涂日曜捐资重建,前设讲堂,旁列学舍,计房50余间。光绪二十八年(1902)停办,民国34年(1945)新昌县立简师迁此办学,文脉得以延续。
(照片来源自《绍兴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