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晚报

看“科技播种人” 如何书写“共富答卷”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09版:人文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汤一开展茶叶专题讲座。

  周水清(右一)带领学生研究技术方案。

  浙江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团队在大棚内指导农户。

  他们是产教融合的“摆渡人”,是盐碱地上的“新希望”,也是茶农茶企的“守护者”……作为长三角经济带的重要城市,绍兴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一批批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深入企业、田间,以科技之力助推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

  202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将每年9月定为全国科普月,旨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而这些科技特派员正是这一目标的重要践行者。9月,不妨随着我们的采访,来看看科技特派员们提交的“共富答卷”。

  省级科技特派员 汤一:“再苦再累,一看到茶叶的生产,我就来了精气神。”

  新昌县,群山连绵,茶田如梯,这里是“大佛龙井”的原产地。省级科技特派员汤一是浙江大学茶学研究所退休教师,年过六旬的他,仍然频繁地跑茶山、进茶企,坚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针对茶叶生产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持续开展技术攻关。

  汤一提出分段制茶方式,先将茶叶制成“半足干”,低温贮藏,根据销售需求分批出库,出库后再进行辉锅和提香,解决了绿茶新茶香难以保存的行业难题。现在,即使是夏秋茶也能做出“春茶味”,实现了“季季产新茶”。

  在新昌群星茶业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试用新设备。汤一创新提出了“自由基氧化劣变理论”,通过复火工艺延长绿茶保鲜期。以前冷藏茶出库一个月就变味,现在能保持3个月以上。这项技术已在多家茶企应用,市场反响良好。

  尽管退休,汤一从没停下脚步。他经常自驾往返城市和农村、茶田和茶企,深入生产一线,为茶农和茶企现场解决难题、开展技术咨询。“培训免费,很多时候还要自己补贴车旅费,但一看到茶农和茶企因为自己的劳动付出而获得实际收益,心里却是美滋滋的。”汤一告诉记者,许多技术服务纯属公益性质,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于生产现场的技术难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即使当场解决不了,也会带回去研究,有了结果再反馈给企业。

  随着年龄的增长,汤一渐渐感觉到体力大不如前,但他始终乐在其中。“再苦再累,只要一看到茶叶的生产过程,闻到茶叶的香气,我就来了精气神。”汤一说。

  市级科技特派员 周水清:

  “我们不是来指手画脚的,是来一起解决问题的。”

  嵊州市浙江工业大学创新研究院内,市级科技特派员周水清正带着硕士、博士研究生们围着一台新型流体机械设备讨论技术方案。周水清,既是浙江工业大学的副教授,也是嵊州市浙江工业大学创新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他的工作连接着高校和企业,也牵动着地方产业的脉搏。

  嵊州市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和科技的支撑。2019年,嵊州市与浙江工业大学共建了首家校地合作研究院,探索“企业牵头、院所支撑、主体协同”的人才培育模式。这些年来,他带着团队,走访了280多家嵊州企业,有的企业工艺落后,产品良率低;有的缺乏研发能力,只能模仿别人……“我们不是来指手画脚的,是来一起解决问题的。”他常说。

  周水清的研究方向是过程装备流体机械设计及节能降噪技术。过去几年,他带领团队为嵊州厨电产业集群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成果应用于方太、火星人、亿田、森歌等龙头企业。3年间,通过一系列技术转化带来的新增销售收入就高达9.2亿元。作为省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周水清还参与了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将嵊州的创新经验推向全国。

  更深刻的改变发生在人才端。嵊州市浙江工业大学创新研究院获批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双元制专硕培养模式获中国机械行业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周水清说:“我的工作就是做‘科技摆渡人’,把高校的创新成果送到企业,把企业的实际需求带回学校,让产教双向赋能成为现实。”

  6年来,周水清团队与企业共建11家研发中心,签订技术服务合同205项,授权发明专利68件,带动企业新增销售收入9.2亿元。但他觉得,最重要的是:“高校的研究真正用到了产业里,学生也在实战中长大了。”

  科技特派员团队:

  “我们要让好技术被看见,也让好产品被信任。”

  面对上虞海涂的大片盐碱地,这里的农民曾望着枯黄的秧苗发愁。变化始于一个科技特派员团队——来自浙江省农科院的专家小组。12年来,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他们扎根田间地头,把科研成果一项项“种”进土地,也“种”进农民心里,从土壤改良到品种推广,一步步重构这里的农业生态。

  “看着盐碱地上长出的瓜果,就像看到自己孩子长大一样欣慰。”一位成员感慨地说。针对连作障碍,他们摸索出“五法联动”治理体系:封膜日晒、淹水还原、生物菌剂改良……每一块地都有自己的“药方”,曾经产量锐减的“重茬地”重焕生机。

  最难的还是盐碱地。团队通过微生物肥料、绿肥种植等方式,一点点降低土壤盐分,提高有机质。12年来,他们累计推广12项技术,减少农药使用120吨,土壤有机质提升12%,亩产效益平均增长18%。

  科技特派员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新技术,更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团队成员们穿梭在田野间,和农民一起俯身察看土壤,手把手指导施肥、播种,甚至在酷暑和寒冬也常常蹲在地头做实验。一场场技术讲座在村头开讲,农民们围坐在一起,听专家讲解“微生物肥料怎么用”“标准化种植有哪些诀窍”,现场气氛热烈。农户们从最初的疑虑,到如今主动请教、积极尝试,科技特派员成为了大家口中的“农业老师”和“田地医生”。

  上虞华绿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宋传东捧着一筐红彤彤的“浙樱粉”小番茄笑着说,“这品种是特派员带来的,糖度高、产量稳,一亩多不少钱。”团队首席专家孙彩霞研究员表示,下一步将搭建“智慧监管平台”,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农产品从播种到采摘的全过程。“我们要让好技术被看见,也让好产品被信任。”

  嘉宾说

  绍兴市科技局科技人才处: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并推动的重要创新举措,源于基层探索与群众需求。近年来,绍兴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遴选专家教授,精准匹配到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担任特派员,为企业创新和地方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了绍兴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