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的建议下,一部暖心电话机出现在学校北门。
陈微一边剪发,一边和学生谈心。
记者 胡安娜
校园里,温情于细微之处静静流淌——也许是一句被老师深深铭记的童真话语,也许是师生间一种特别的信任……这些潜藏于日常的温情片段,在教师节这天愈发显得动人心弦。昨天,发生在嵊州市剡溪小学、越州中学的校园故事,便是这份美好的见证。
A
北门的暖心电话机
昨天,嵊州市剡溪小学教师张小丽收到了三年级学生童臻递来的一张手写卡片。“张老师,谢谢您总是把我们的话放在心上。还记得去年夏天我写的那些‘意见’吗?您真的让它们变成了现实!这种被看见、被重视的感觉太棒了!”卡片上面的笔迹稚嫩,让张小丽格外感动。
事情要从一年前说起。当时,学校为缓解校门口的交通压力,特意开通了学校的北门通道,供二年级学生放学离校。童臻在北门等候父母时,萌生了一个想法:“要是这里有一部电话机,爸妈来晚了我能及时联系他们,就不用慌张了。”她把这个想法写在纸条上,鼓起勇气交给了数学老师张小丽。
让童臻意想不到的是,张老师认真阅读了这张小纸条,当天,就带着小纸条上的建议与学校后勤处的老师进行了沟通。第二天,一部崭新的电话机便在北门附近的墙面上“落户”了。“现在每次路过北门,我都会看一眼那部电话机,也一直想跟张老师说声‘谢谢’。”借着今年教师节的契机,童臻把藏了一年的感激之情写进了卡片。
看着卡片上的铅笔字,张小丽动容地说:“作为一名老师,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小建议,就是在他们心中播下‘被重视’的种子。我想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声音是有力量的。这份来自孩子的认可,比任何荣誉都更加珍贵。”
B
她是校园“Tony陈”
昨天上午,越州中学教师陈微的办公室角落里传来轻快的笑声。高二学生李博文对着镜子整理了一下刚修剪的刘海,转头对陈微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谢谢陈老师,这下看书清楚多了!”陈微告诉记者,这张笑脸,是最特别的教师节礼物。
近年来,这位班主任凭借一把剪刀,为寄宿生解决了“头等大事”,也剪出了师生间的信任。越州中学的部分学生长期在校寄宿,理发成了个别孩子的“烦心事”。“有的学生刘海长到盖住眼睛,上课频繁拨弄头发,既影响学习又损害视力。”陈微说,2020年她刚担任高二班主任时,就留意到了这个细节。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她开始自学理发。起初,她握剪刀时还有些忐忑,剪出来的刘海也参差不齐。2021年儿子出生后,她每次陪孩子去理发店理发时,都会悄悄观察理发师的手法,逐步提升自己的技术。如今,她已经能够熟练修剪不少发型,成为校园里的“Tony陈”。办公室的角落,也成了她为学生服务的“临时理发点”。
学生小徐曾是她的“常客”。刚入学时,他留着个性长发,行为习惯也比较散漫。陈微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借着理发的机会,多次与他探讨规则的意义:“学校对上课时间、睡觉时间的管理和要求并非束缚,而是对学生的悉心关怀。”
陈微一边剪发,一边和小徐谈心,小徐身上逐渐发生了变化。他的发型变得清爽,行为习惯也变得规范了,最终顺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如今,他还会向学弟学妹“炫耀”自己的“专属理发师”,甚至把陈微理发的照片做成饭卡卡贴,调侃“随身携带陈老师,理发不翻车”。一些学生毕业后,仍然怀念那段“边理发边谈心”的时光。“我的理发技术不算精湛,但学生们的包容和信任,让这件事变得格外有意义。”陈微笑着说。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