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怕出事”的舆情焦虑
捆住“干成事”的手脚
日期:09-08
近日,本报记者在高铁绍兴北站采访时,发现大量“僵尸车”长期占据停车场,虽经催告仍有100多辆没有驶离。然而,当记者拟做报道推动问题解决时,主管部门却婉拒,理由是“怕引起舆情”。本该依规处理或借媒体之力促进治理的寻常事,却被贴上“敏感”标签,这种回避心态,折射出当前部分基层单位深陷“舆情焦虑”的现实。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舆情的爆发性、扩散性确实给公共治理带来新挑战。远的不说,就说最近的孙女士投诉鲁迅手夹香烟墙画事件,瞬间引爆全网,就连绍兴的12345政务热线,都快被全国网友打爆。面对这泼天流量,相信相关部门也承受了极大的压力。近年来,类似因一件小事突然引爆网络的现象频发,也难怪不少部门视舆情为“洪水猛兽”,生怕一句话措辞不当、一件事处置不周,就招来铺天盖地的指责。
但对舆情过敏导致的过度防御,这种“舆情焦虑”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事的环境。因为“怕出事”,一些干部变得“谨言慎行”:工作举措明明利大于弊,却因可能触动少数人利益而迟迟不动;民生实事本该广而告之,却因担心误读而选择“只做不说”,以致面对媒体而不愿“出镜”;有些改革进行到“深水区”,也因为怕引发舆情,而不敢大胆突破。这种“谨慎”心理捆住了干部干事的手脚,最终贻误的是公共事务、损害的是群众利益。
事实上,舆情并非敌人,它本身是个中性词,是民意的反映,具有促进交流、调节社会生活的功能。舆情应对得当,完全可以实现公众与政府的双向奔赴,成为凝聚人心,提升公信力的契机。正如鲁迅故里面对质疑,理直气壮地回应“不改”,全国网友为之欢呼,甚至不少人从各地奔赴而来,为鲁迅“点烟”,绍兴成功化“危”为“机”。这说明,对待舆情,要相信公众的常识和基本的判断力,只要以坦诚、负责的态度予以回应,公众是会理解的。
破除“舆情焦虑”,关键在于重塑干事逻辑:正如“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相关文章所说,要控制舆情,不如先做好事情;要平息质疑,首先要经得起质疑。有关部门应逐步建立舆情响应机制,提升媒介素养和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回归“做事为本”的初心——只要出于公心、依法依规,就没有必要害怕舆情。
破除“舆情焦虑”,也需要环境松绑。应对新形势,要倡导理性平和、能有效沟通的舆论环境,引导网民分清是非,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生态;也要树立实干争先、担当作为的工作环境,激励干部保持定力,保障放手做事的更大空间。
唯有放下“怕”字当头的心态,干部才能轻装上阵、敢于作为,公共政策才能更加赢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