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三届乡村越剧联赛(嵊州村越)全国赛“青春潮流”单元决赛落幕。这场充满青春气息的赛事,让有着百年历史的越剧焕发出别样活力,“村越”的味道愈发醇厚,也让老艺术在新时代找到扎根生长的土壤。
青春让“村越”味更浓,关键在于年轻人敢闯敢试的劲儿。越剧多在固定戏台上演,唱腔、身段都有老规矩,年轻人觉得“离自己太远”。可“青春潮流”单元一放开限制,说唱、快闪、情景剧全来了,连科技元素都融入其中。年轻人用自己熟悉的方式“翻译”传统,用多元形式拉近距离;外国留学生好奇,就用互动体验传递文化。就像选手们参与的“你好村越”研学,走越剧旧址、跟老艺人聊天,在探索中摸清艺术的根,创新就不会丢了“村越”的本味,反而多了份鲜活的人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决赛特别安排了一个“机器人唱越剧”环节,一个叫“林妹妹”的机器人和知名越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张小君一起合唱摇滚版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尽管目前AI所展现出来的效果还谈不上惊艳,但AI元素与“村越”结合的要义不容小觑,也直接让“村越”的参与人群和未来发展空间变大了。
这种青春赋能的意义,往小了说,是让“村越”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往大了说,是为传统文化传承打开新路子。以前越剧多是“送文化”,下乡演几场就走,难扎根。现在有了年轻人的参与,情况大不一样:韩烨在河南开工作室,把“村越”的种子播到外地;“15分钟品质文化圈”“越剧大巴”进社区,老百姓茶余饭后就能接触越剧;民营剧团演出多了,青年观众占比大幅提升,连剡溪畔都开起了越剧主题咖啡馆、文创店。“村越”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成了能看、能玩、能参与的生活文化,这正是青春赋予的烟火气,也是“村越”能长久发展的底气。
“村越”需要顺着青春的方向持续发力。要给年轻人更多展示的平台,就像嵊州计划和浙江卫视办《我要上越晚》,吸引更多青年加入;创新不能丢了根,得继续做好文化溯源,让年轻人在了解越剧历史、吃透传统韵味的基础上创新。同时,拓宽“越剧+”的路子,结合年轻人喜欢的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让“村越”不仅能在舞台上演,还能在手机里看、在社交平台传,真正融入年轻人的生活场景。
老艺术怕的不是老,而是失去活力、没人关注。“村越”遇上青春,就像老树发新芽,只要“村越”跟着年轻人的脚步不断创新、贴近生活,这份独特的“村越”味,定能飘得更远、香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