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们结合老师讲解正在调试小车电机。(记者 黄霄 摄)
记者 胡安娜
本报讯 9月5日,我市中小学“人工智能开学第一课”在越城区鉴湖街道坡塘小学启动。作为全市人工智能教育普及项目的首场示范课堂,该校五年级学生通过趣味互动与实践操作,提升对人工智能的探索和理解能力。
“原来人工智能不是‘无所不知’,它也要像我们一样‘学习’,通过奖励和改正错误等变得更聪明!”课后,坡塘小学五(1)班学生杨皓轩兴奋地向记者分享。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迷宫寻宝等游戏理解人工智能原理,还分组体验了用语音如何控制小车。喊出“斑马精灵,前进”,小车便按指令行动,学生们直观地感受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不少学生还发现,家里的扫地机器人、“天猫精灵”其实也是人工智能的“身边案例”。
作为我市的一所乡村完小,坡塘小学此前人工智能教育教学主要依托竞赛类社团,缺乏相应的师资和普及性课程。“我们师资相对薄弱,学生们大多只听过‘人工智能’这个词,却不知道具体是什么。”鉴湖街道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施建靖表示,此次送教如同“及时雨”,契合了学校打造“现代化智慧校园”的需求。据悉,该校将把后续的10节人工智能普及课覆盖三至六年级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相关素养。
市教育技术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市教育局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策略,构建分层式、全纳型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今年,市教育局在全市遴选了18所相对薄弱的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普惠教学,每所学校配送10节人工智能普及课,涵盖通识课与开源硬件课两大模块。课程通过“游戏化教学+项目式实践”,讲解强化学习、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核心概念,让学生在操作小车巡线、编程控制设备等任务中,理解人工智能与环境交互的原理。“我们希望通过‘送教进校’,先让相关学校的师生‘入门’人工智能。”该负责人表示,项目还配套建设了“绍兴市人工智能互联网学校”线上平台,提供课程资源与学习监测服务。未来,我市将逐步构建“普及+提高”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计划2027年前实现全市中小学人工智能科创实验室全覆盖,打造“每校有课程、区域有特色”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