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西豆姜,像颗温润的玉,嵌在绍兴城北的水网间——河港如绿绸轻绕村落,青石板桥驮着晨雾,将水乡的灵秀裹得满满当当。
50多年前,村里人去绍兴城里购物,或是去城里办事,或是挑着家养的鸡鸭、鲜嫩的菱角去售卖,靠的都是乌篷船或小水泥船。村里的男人们大多会摇橹划桨,粗糙的手掌攥着橹柄,一推一拉间,船儿便在碧波里穿行,那娴熟的技艺,搁现在不亚于人人手握一本汽车驾驶证。鲁迅先生早就在笔下为乌篷船留了影,“看它在如画的山水中向前,迎着斜阳而驶去”,字里行间满是水乡独有的韵味。
可这份诗意,藏着奔波的辛苦。摇船人常常汗湿衣裤,一趟下来胳膊酸得抬不起来,而速度还是很慢。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机械动力的轮船来了,进城全程25公里多,晃悠悠开3个小时,下午又准时返回。若是错过了这班船,这世上恐怖的事就来了——“轮船踏出”,只能靠双脚走回村,想想都让人犯怵。
时代的车轮,总在不经意间碾出新的轨迹。上世纪80年代末,乡村公路像毛细血管般延伸开来。村里传来推土机的“轰隆”声——机耕路修好了!泥土路垫上碎石子,虽不算平整,但总算是不怕下雨了。没多久,村口的水泥马路也通了,不沾泥、更不硌石子。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在上面跑,车轮“嗖嗖”转,风都追着衣角跑。陆路又快又方便,村里人便渐渐放下了船桨,改走陆路,曾经热闹的“水上巴士”也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上世纪90年代,我上大学那阵子,进城靠的是“招手车”。这种大巴车多是夫妻档经营,是当时乡村路口的新风景:女的挎着包站在车门边,包里满满当当装着车票和几角几元的人民币,嗓门亮得能盖过嘈杂的人声:“绍兴,绍兴!马上就走!马上就走!”男的坐在驾驶座上,手指敲着方向盘等客,直到车厢里挤得连装行李的编织袋都塞不下,才肯踩下油门出发。
2000年以后,村口的洋江路正式开通。绿色的319路公交车“哐当”一声便随之停在了村口的新站牌下——这是一辆往返绍兴的公交车!票价才一两元,还定站定时,不像招手车那样为了拉客绕来绕去、不满座就一直赖着不肯走。有了公交车,村里人进城更方便了。后来私家车也渐渐多了起来,不少人家开着小轿车去城里逛街、买东西,日子越过越滋润。
变化来得比春风还快。2022年后,绍兴环城高架相继完工通车,从村口的匝道上去,一脚油门,10来分钟就能到迪荡湖公园,买杯奶茶坐在湖边晒太阳,在人工沙滩边嬉水。搁从前,这工夫刚把水泥船划出村河港。更让人惊喜的是 2023年,绍兴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竣工,村口不仅有了公交车站,还多了个以村名命名的地铁“豆姜站”!几分钟一趟的地铁,“咻”地一下就进站了,从早上6点不停息地营运到晚上近11点。村里人想进城,拎起包就能走,真正实现了“说走就走”的心愿。
几十年间,从乌篷船摇出的“欸乃”橹声,到地铁的丝滑进站;从“进城要提前谋划”的郑重,到如今“想逛就逛”的自在——路的每一次变迁,交通方式的每一次变化,都藏着村里人日子里的甜蜜,拼在一起,就是一个时代稳稳向前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