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晚报

如愿

日期:09-04
字号:
版面:第06版:胜利80周年·英烈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苍穹如洗,红旗漫卷,铁流铿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正在举行。

  千里之外,浙江上虞章镇任叶村。灼灼骄阳穿过枝叶,将碎金般的光影洒在一处民宅前。屋内,乡亲们围坐电视机前。屏幕中军旗猎猎,步履如雷,忽然——“观杰中队”四个字赫然掠过镜头。

  “来了!来了!”人们激动地叫喊起来。

  他们怎能不激动?观杰,是任叶村的儿子。87年前,也是这样一个阳光明亮的季节,17岁的少年毅然踏出家门。6年之后,他战死沙场,年仅23岁。81年岁月流逝,以他名字命名的中队依然高擎战旗。而观杰若在世,今年该104岁了。

  这世界,如他所愿了吗?这一生,如他所愿了吗?

  出生富户,胸怀星火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震碎山河。日军的铁蹄踏向上海,上虞多地遭狂轰滥炸,墙垣倾颓,生灵涂炭。

  偌大的中国再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1938年,上虞任叶村石家最受宠的孩子石永仙突然宣布:要赴安徽投奔新四军。

  石家是当地富户,石永仙作为长子,自小被寄予厚望。父亲石余渊给他取名“永仙”,希望他永远像神仙一样长寿、快乐。

  石永仙8岁入私塾,14岁考取号称“北南开,南春晖”的春晖中学。至17岁因炮火离校时,这个富家子已成长为腹有诗书的翩翩少年。

  家人早已为他安排平稳人生——3年前娶回的妻子端庄贤惠,嫁妆丰厚,只待他回家继承家业、开枝散叶。

  但少年的心已被山河破碎的炮火唤醒。在春晖,他不仅习文练武,更早早接触到马列主义的星火。

  他毅然选择了另一条路。一家人哭作一团,他却异常平静:“先有国,后有家。”他劝走了妻子,让她带走丰厚嫁妆,只留下一方梳妆台作为纪念。“此去生死未卜,不必等我。”少年语气温和却坚定。

  17岁的少年,徒步20余日,穿越千里烽火,于1938年7月抵达安徽新四军驻地。从此,石永仙成了战士观杰。    

  不做神仙,只做人杰

  改名,是观杰青春时代的一次精神立誓。1935年,他与同窗许明本等赴慈溪观海卫投考锦堂师范。放榜之日,唯年岁最小的许明本考取。要强的少年沉默良久,郑重宣布:从此不叫“石永仙”,改名“观杰”:取“观海卫”一字,是要记住今日;取“人杰”一字,是誓做杰出之人。

  这不服输的性子早已有之。许明本晚年仍记得:小学赛跑,观杰被超,他竟脱掉鞋子,仅穿新买的白丝袜狂奔反超。

  投身革命后,观杰真正践行了“人杰”之志。

  战友吴锡钦说他“有文化、点子多,有仗抢着打”;秦基赞他“勇猛顽强、机智灵活”。

  在血与火的战场,观杰屡立战功。1944年1月中旬,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驻地被国民党顽军包围,危急关头,观杰主动请命,率领所在的第七中队孤军诱敌,击退敌军,掩护纵队机关顺利转移。一时,观杰名声大震,敌军闻之丧胆。

  1944年7月末,观杰迎来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战。浙东慈溪东埠头,新四军与日伪军的秋收保卫战已血战9小时。时任中队长的观杰腿部连中3弹。战友要抬他下去,他厉声拒绝:“战斗正紧!别管我。”

  战斗胜利了,观杰因失血过多,停止了呼吸。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岁。

  观杰的母亲,因思念儿子过度,已于1940年去世。她没有等到儿子打完仗回家的那一天。

  1944年8月13日,浙东游击纵队将他率领的七中队命名为“观杰中队”。少年当年立下的誓言,以最壮烈的方式成真。

  先国后家,今生如愿

  87年后的今天,“观杰中队”走过天安门广场。战士们迈着铿锵的步伐,仿佛当年那个英俊少年正大步走来。

  任叶村的乡亲们盯着屏幕,激动、自豪。几十年来,他们从未忘记观杰,他当年餐风露宿翻越过的大山脚下,高高耸立着观杰烈士纪念碑,章镇老街上为他设立的烈士纪念馆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他们多想告诉观杰,如今的家乡,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你当年走过的泥泞小路,已变成宽阔的柏油马路;当年住过的老宅,盖起了现代化洋楼;稻田里不再是弯腰耕种的农人,而是飞翔着的植保无人机;孩子们在广场上奔跑欢笑,老人们在暖阳下安度晚年。

  这盛世,如你所愿:当年你誓死保卫的稻田,如今岁岁丰收;当年你深深牵挂的父老,如今安居乐业;当年你梦寐以求的强国,如今屹立东方。

  阳光穿过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一如87年前那个离别的午后。只是,没有炮声,只有阵阵稻香,氤氲着美丽宁静的村庄。

  “如果说你曾苦过我的甜,我愿活成你的愿……我也将见你未见的世界,写你未写的诗篇……”

  撰文 记者 钟宏娇

  插画 张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