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潜的处方。
张思潜的手写自传。
记者 裘子迈 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嵊县第二难民收容所施医存根,陶仙老,男,五十二岁……症状及治疗……处方……中医师张思潜诊,民国廿七年七月十六日。画图乡抗日自卫救济委员会印制。”
这是一张民国廿七年(1938)的处方。它带来许多疑惑:嵊县第二难民收容所在哪里?张思潜是什么人?处方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随着记者的探访,答案逐渐浮现在眼前——
抗战信物
一张抗战时期的处方,现保存于新昌县天姥中医博物馆。它见证了一段医师救死扶伤的历史,向后人展现了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
医者仁心解危难
处方寻踪:
查阅1982年出版、由当时的嵊县卫生局编著的《嵊县历代医林人物志略》,处方背后的故事慢慢显露。
“张公又称诗潜,字泳斋,自幼入塾五年。十六岁,去招士弯照春堂当学徒,兼向表兄王宗汉习中医,刻苦砥砺,力学不倦……一九三八年,抗战时,离村三里之外的仙君殿,设有难民收容所,大批难民来自异乡。患霍乱、虐痢者几近百余人,死亡相继,日必数起。先生主动前往施诊,免费施药二百余剂。难民登报鸣谢,先生以为‘虚名颂扬,非吾所领’。”
不难看出,张思潜是一位在抗战时期义治难民的医生。嵊州市剡湖街道沙园村村民张亮宗介绍:“张思潜正是沙园村人,而仙君殿位于仙岩镇强口村。”
张思潜的手写自传中也提到了这件事。那时,仙君殿为嵊县第二难民收容所,共有难友200多人。正是夏天酷热时期,这些难友们风餐露宿,冷水止渴,加以饥寒交迫(一日只吃二餐薄粥),并且居住地方很不清洁,发生了霍乱吐泻时疫,传染极为严重……
在强口村老人们的记忆中,这段抗战历史还意味着逃难。一位90多岁的村民说:“听说日本人打进来了,我们赶紧跑进山中躲藏,当时我还很小,但是我永远也忘不掉(这件事)。”正因如此,更显得张思潜医德之高尚。
众志成城守家园
同心共治:
在张思潜的手写自传中,有一个叫“张仲愚”的名字经常被提及。张仲愚是嵊县抗日武装的重要人物,曾担任画图乡乡长。张思潜救助难民,与张仲愚也有不小的关联。
张仲愚和张思潜均为沙园村人。一次,张仲愚问张思潜:“你肯尽一些义务吗?”张思潜认为,医生应该起到济世的责任,于是,他在张仲愚面前满口答应,立即前往仙君殿施诊施药。
后来,张思潜把施诊时的挂号簿仔仔细细地保留了起来,以做纪念。他在自传中说,有时遇到当初救治过的难友,见面时仍然会互相打招呼。医者仁心,由此可知。
据《嵊县卫生志》记载:“1942年日军侵占本县,(芷湘医院)全部院舍被占用。医院设施被破坏殆尽。”国难当头,不少嵊县人民勇敢地站出来进行反抗斗争。有人拿起了枪支,有人提起了笔,而像张思潜这样的医师,则默默地拿起毕生所学的医学知识,在后方救死扶伤。
当时,曾任芷湘医院的医务主任裘谔臣,作为嵊县救护大队的大队长,积极为群众培训急救技术。也有嵊县籍的医师在外救治,如甘霖镇人沈克非,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跟随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印度,从事战地医务工作。众志成城,团结一心,齐心守护自己的家园……
医道传承显大爱
不忘初心:
张思潜多有收徒,其医术、医德以及一些为人处世的准则通过自己的徒弟得到了传承。出生于1938年的王樟良,是张思潜最后一位出师的徒弟,跟随师父的岁月,影响王樟良一生。
“我是禹溪村人,离沙园村很近。1957年起,我向师父学医,整整3年,每日跟随相伴,耳濡目染。3年后,我顺利出师,开始独立出诊。”王樟良回忆说。一眨眼,在师父身边的日子,距今已过去了60多年,王樟良已经回忆不起具体细节了,但仍然牢牢记得一些作为医师应当恪守的道理。
“医生是很辛苦的,年轻的时候,当时的交通还没有现在这么便利,我每次外出诊疗都需要步行很久。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晚我连续诊疗了7位病人,直到第二天破晓,我还在继续工作。”王樟良感慨地说。
在王樟良的桌上,有着厚厚的一叠书,都是时新的医学著作,还有几本小册子,里面记录着张思潜传授的一些知识。张思潜不仅传授医术,还传授书法。通过张思潜处方上的字迹,能看出他书法飘逸,而王樟良的字亦是清爽整洁、井然有序。
王樟良的两个儿子也成为了医生。他的儿子王华东分享说:“父亲非常节俭,他的医德与为人处世的原则,为身边很多人所敬佩。这是一代又一代前辈医者的精神传承,也就是无私、大爱、保持自我更新与奉献。”
嘉宾说
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绍兴市越医研究会副会长、新昌县政协委员 郑黎明:
一张处方,揭开了抗战时期,嵊州医师张思潜救治难民的一段历史。抗战时期留存的老物件,以其背后的感人故事,影响至今。人们通过一个个老物件,感悟在斗争岁月,先辈们的奋斗与抗争。
抗战时期,不止于嵊州,整个绍兴的医学界都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他们用自己高明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医治难民和将士,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与知晓抗战的历史,传承与领悟先辈的精神,充实自我,增长能力,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