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晚报

一只米袋盛装四代接力的传承之光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11版:抗战信物 赓续薪火       上一篇    下一篇

  摄于2015年9月3日,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时,四代同堂全家福。

  2000年,离休后的徐火根在北京老部队的团史展览馆意外看到当年他们部队从日军手里缴获的一门大炮。

  “我的太爷爷徐火根,是一位老革命。他参加过抗日战争,立下很多战功。这是他行军时背的米袋,缝缝补补保存至今,成了我们家的红色传家宝……我们生活在没有硝烟的年代,不再打仗也不再挨饿,要感激先辈们的牺牲和付出……”说起自己最崇拜的人,六年级学生何至善娓娓道来。

  何至善的家,四代同堂,太爷爷徐火根是大家最敬仰的人。他留存下来的革命老物件和他的英雄事迹,成为后辈们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米袋传奇:

  战场书写“血火人生”

  何至善口中的米袋,是新四军1944年10月发放的5斤装斜背米袋。那年,19岁的徐火根离家参军,加入新四军投身抗日,这只米袋便伴随他踏上战场,一路见证了他烽火连天的戎马传奇。

  徐火根一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等诸多战役。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参加长兴战役、泗安战役、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对日大反攻及苏中七战七捷等,多次荣立战功,1964年被授予中尉军衔。他所在的部队,是开国中将王必成带领的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王必成因作战勇猛被称为“王老虎”,他所带部队敢打硬仗、善打恶仗,既是攻坚利刃,也是防守坚盾。徐火根便是跟随这支部队一路转战。

  入伍后,年轻力壮且读过4年书的徐火根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主力部队的特种任务兵,常有机会见到王必成旅长,聆听其传奇故事,学习战斗经验与作风。入伍首战长兴战役,部队大获全胜,还是新兵的徐火根也俘虏了敌人,缴获一支小马枪。1945年抗战胜利,官兵欢欣鼓舞之际,部队却接到北撤命令。当时已任班长的徐火根,像兄长般耐心做战士思想工作,确保全班无一人离队,齐装满员抵达苏北。父亲专程到连队劝他:“日本投降了,跟我回家吧。”他却坚定地说:“我是共产党员,一切服从党的需要,部队需要稳定,要时刻准备执行新任务。”这份信念最终说服了父亲。

  1976年,徐火根转业到绍兴。之后,在绍兴市交通局局长任上,他主动提前离任,将岗位让给年轻人。95载的人生里,军人的底色始终影响着他的行事风格与人生决策。

  抚今怀昔:

  “打仗就是打决心、打信心”

   作为家族的精神灯塔,徐火根的后辈们不仅传颂他的事迹,更努力挖掘其精神财富,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徐火根的4位子女均为老党员,大半辈子以父亲为榜样践行奉献精神,参与公益事业。小女儿徐丽莉是绍兴市新四军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多年来用影像记录老兵故事;曾入伍空军部队的大女婿骆仁德,耗时四五年抢救记录新四军老战士史料,根据岳父口述整理出近23万字的自传回忆录《血火人生》。整理史料时,徐火根已年近九旬,骆仁德对每处口述细节都严谨考证。后来,老人记忆力衰退,骆仁德却能清晰讲述他的战场经历,老人常高兴地问:“仁德,你怎么知道的?你是我的战友吗?”

  “他的人生故事越挖越精彩。”骆仁德在整理自传时,发现了岳父身上的“三大传奇”:历经百战无伤、炮火中听力无损、磨难中身无疾病。

  从步兵到炮兵,徐火根在一线作战,多次与日军肉搏却从未受伤流血,除了幸运,更有精神力量。“打仗就是打决心、打信心,在战场上越怕死就越会死。”这是徐火根经常给后辈们讲述的制胜“诤言”。徐火根从战火中留下的敢打敢拼、智勇兼备的军人品质成了家族的精神基因。“我虽未经历战争,但军人群体的品质相通,特别能共鸣。”骆仁德确实也成为岳父精神上的“战友”。

  精神传承:

  “困难像弹簧,你硬它就软”

  转业地方后,徐火根在工作中仍保持“忠诚奉献”的军人作风。徐丽莉回忆,父亲任地市交通局局长时,对乡镇公路的修建十分重视并亲力亲为,一趟趟跑到新昌山村。“每次都带着饭盒装点馒头,跟修路工人同吃同劳动。我爸离休很多年,那些工人依旧念叨着老局长的好。”

  徐火根不少后辈都在公安系统工作,他在工作中体现出的公正廉洁、敢于担当,成为后辈的职场榜样,塑造着后辈的职业价值观。提前离休后,徐火根住进大女儿家,主动承担起教养孙辈的责任。他日常给孩子们做饭,也时常用言行传递正直与坚韧。

  如今上高二的重孙女徐玛格,在徐火根的影响下从小胆识过人。她听太爷爷讲过16岁时单枪匹马用石头砸死200多斤野猪的故事,更记住了那句人生箴言:“一个人胆子大,困难就能踩在脚下,困难像弹簧,你硬它就软。”

  徐火根的一生留给家人无尽回忆与财富,后辈们通过宣讲他的故事与精神,让更多人受到鼓舞。正如他2015年在《血火人生》后记中所言:“从今往后,即使没有世界大战,也难免局部战争;即使没有大仗,也难免小仗;即使没有军事战争,也难免政治、经济、文化的‘战争’,更有商场、市场、运动场等‘战场’。一个人的信心和决心、精神和意志、纪律和作风,同样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这位老战士从炮火中提炼的“不畏难、守初心、懂奉献”的家风,正照亮着四代人的人生前路,塑造着他们的三观与品行。

  嘉宾说

  《铁军》杂志社副社长黄朱清:

  徐火根,一位参加战斗多、频繁经历烽火考验的老兵,可谓“血火人生”。在血与火交织的战场上,敌人是凶恶的,子弹和弹片是无情的,然而,徐火根不胆怯,不怕死,义无反顾为人民解放事业冲锋陷阵。

  多年前寻访他时,徐火根曾对我说,打了这么多仗,上了战场,没有想家,没有担忧个人安危,为了民族利益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徐火根这番话,道透了一个理:革命军人的勇敢和血性是人民军队保存自己、战胜任何敌人的重要法宝。

  宽广的胸怀,高远的视角,使得徐火根的后辈们把弘扬和传承新四军的光荣传统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徐火根的血火人生,对于今天的新一代军人来说,无疑是一面镜子、一个坐标、一位楷模。

  抗战信物

  抗战老兵徐火根从军第一年就携带的米袋,见证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如今,它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鲜活教材,作为老兵的“传家宝”,激励后辈弘扬和传承新四军的光荣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