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晚报

一批木箱 守护薪火相传的教育之光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10版:人文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绍兴一中古籍室里的这一批老樟木箱子,是抗战时期随校迁徙的“教育方舟”,这些伤痕累累的木箱,见证了绍兴教育界在战火中守护文脉火种的坚韧精神。

  新生参观校园里的老物件。(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

  绍兴一中流亡办学期间保存下来的古籍。

  绍兴一中的“养新书藏”图书馆内有一间古籍室,室内珍藏的是1897年建校至新中国成立期间的珍贵图书。这些历经沧桑的图书能完好保存至今,既得益于师生们的精心守护,更与古籍室内那些见证历史的老樟木箱密不可分。抗战烽火中,师生们正是用这200余只樟木箱装载图书、教具,在长达6年的流亡办学途中,任凭风雨飘摇,始终一箱未损。

  木箱战歌:

  炮火中勇护“教育火种”

  目前,绍兴一中的古籍室内珍藏的老樟木箱子一共为14只,是抗战期间用于运输图书、教具和学籍档案的箱子的一部分。它们使用传统的榫卯结构,功能完好,整体大小如旧式皮箱,上面有提手、锁具和编号。除了图书,用老樟木箱子保存下来的珍贵教具中还有鲁迅先生在绍兴一中执教期间使用过的,由他从日本带回的袖珍显微镜、解剖刀、植物标本等物品。

  那么,这些樟木箱子在抗日战争期间究竟经历了什么?也许从它满身的伤痕中你能听见炮火中的琅琅书声,触摸到烽烟里不灭的文脉。

  “在五月三日这一天,也遭到了敌机的轰炸。并且他仍本着摧毁文化机构就可以摧毁抗战力量的迷梦——本校也被炸毁了。”绍兴一中的校史陈列馆里,展陈着1939年的校刊《绍中月刊》,一位名为何大堪的学生在其中一篇题为《在轰炸中成长》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1939年的那天,日军飞机侵入绍兴城上空进行轰炸,在浙江省立绍兴中学(绍兴一中前身)的东北角和西南角各投下一弹,炸毁教室斋舍等房屋10余间。万幸的是,当时全校700多名师生在时任校长沈金相的带领下,外出进行野外教育,无一罹难。6月5日,日机再次轰炸绍兴,学校又有若干校舍被毁。

  校园被炸后,沈金相校长和全体师生坚定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理念,与浙江省内其他为数不多的学校一起,在腥风血雨中艰难办学,用老樟木箱子装载起接续教育的希望。

  学校先暂迁至绍兴南门外的栖凫村,1939年下半年又迁至诸暨花明泉,同时在漓渚、兰亭各设分部,后又迁至嵊县廿八都、东阳玠溪,直至缙云壶镇,1943年9月在天台街头复学,直至1946年1月重回绍兴仓桥。师生们一路拉着樟木箱子装载的图书、教具,以祠堂庙宇为教室,以山地田野为操场,琅琅书声与抗战歌声始终不绝。正如何大堪《在轰炸中成长》中所写:“他炸我们的校舍,我们仍会找地方来积极研究,学习,锻炼打倒他们的力量”。

  文脉流徽:

  册册藏书串起百年校史

  流亡办学期间,有的学生一毕业就奔赴抗战前线,有的去后方投考大学,还有很多学生和教员在学校两度被迫停办中,无奈各奔东西。人员在变动,但用来抢运和保护图书、教具、学生档案的樟木箱子,始终有人挂心管理。

  “目前,我们古籍图书室共有13000多册图书,都是经历过流亡办学的。不少是靠樟木箱子保存下来的。”绍兴一中的费艳老师介绍说,“而且从这些古书上面的藏书章可以看出,流亡办学中,图书馆正常开放给学生借阅,还时不时再添置一些新书。如这本《嵊县志》上,盖的藏书章是‘省立绍中崇仁分部图书室’,印证了学校在廿八都办学的历史。”

  由此,绍兴一中在古籍室里设立了“典籍中几十枚印章串起一部学校史”的专题微展览。在这个展览中,从1898年蔡元培先生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创立养新书藏起,到清末的绍兴府学堂、府中学堂,到民国时期的省立五中、省立绍兴中学,抗日流亡时期的省立绍中崇仁分部,以及历史上并入绍兴一中的省立五师、县立舜阳中学、县立绍兴中学等,皆有书章为证,其中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

  为了发挥这些由老樟木箱子保存下来的珍贵古籍的历史文化价值,绍兴一中还在120周年校庆之际,编纂了“绍兴一中·养新书藏文献丛书”,已出版5册,选取了学校所保存的部分珍贵古籍图书,呈现给世人。

  传承新生:

  育人初心培育时代新人

  “蕺山风高,姚江流长,於越文明漱古芳。承前启后,努力精进,沐浴科学之颖光。溯开创,多少热血,毋忘,毋忘!”走进绍兴一中的校史陈列馆,最先夺人眼球的是这首创作于1938年抗战时期的校歌展陈。

  校歌旁则展示着取自学校历史上不同校址的泥土,包括流亡办学期间的。2017年7月,绍兴一中曾组织一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寻访小组,重新踏上了70年前绍兴一中流亡办学的曲折路线,从各个办学点上取回这些土。

  长期以来,绍兴一中始终坚持把校歌中的声声“毋忘”,传递给每一位学生,落实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活动浸润、校本课程开发等方方面面。如,组织编写《烽火一中》校本教材,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教育日,开发“重走流亡路”研学课程等。又如,每一届新生入校第一件事就是认识校歌,学习校史。他们先是集中观看校史纪录片,再通过游园打卡的方式,分别参观学校校史陈列馆、鲁迅纪念堂、图书馆等。

  “校歌以及樟木箱子为我们打开了时光隧道,让前辈们身上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直击人心。”高一(11)班的俞琳皓同学说。接下来,绍兴一中还将在开学季利用所保存下来的珍贵老物件,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让前辈们坚韧前行、艰难办学、求学的历史可感可触,让跨越八十载的精神图腾具象化。

  嘉宾说

  绍兴一中党委副书记、校长蒋明:

  教育之树常青,文化之脉永续。1939—1945年,绍兴一中师生克服极端困难守护“教育火种”,体现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坚韧与担当。这段办学历程是抗战时期教育救国的缩影,铸就了一中人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图腾。沈金相校长提出的“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主张和传诵至今的校歌,激励我们将抗战精神转化为“育人宝藏”,让学生在触摸的历史中厚植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