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库斯展示日军在扬州施暴的照片。(图片来源于扬州发布)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展出的照片。
9月3日起,由法国小伙马库斯捐赠的有关上海抗战的近百张历史照片将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对外展出。
一个月前,8月4日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举行法国友人马库斯向中方捐赠抗战历史照片交接仪式。这些抗战历史照片,是马库斯向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无偿捐赠的其外祖父罗杰·皮埃尔·劳伦斯生前所收藏的618张历史照片。劳伦斯相册中包含的部分相片,记录了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在沪暴行。
然而,这些相片中的几张与其他数据库影集中的照片重合,一度引发了对马库斯所捐相片真实性的些许质疑。
那么,“劳伦斯相册”618张照片是如何鉴定为真的?
A 确认劳伦斯抗战时期在上海
时间回到2025年2月。当时,法国友人马库斯在中国青年钟灏松、法国青年白士杰的陪同支持下,携其外祖父罗杰·皮埃尔·劳伦斯先生收藏的618张历史照片来华,将照片交给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接受了劳伦斯相册捐赠,因为这套相册的部分相片记录了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在沪暴行。粗看这些照片,背后大都附有手写注释和日期,提供了关键历史背景。与此同时,纪念馆开始对这套照片开展鉴定评估。
“这些照片我们逐一做了编码、鉴定,并不是伪造的,不是现在打印出来的,而是历史照片,只不过其中有一些是当时翻拍的,但这也有历史背景等原因。”参与鉴定的上海海事大学教师、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史博士后丁怡骏说。经整理可知,相册中的照片包括劳伦斯寄回法国的照片、他在上海拍摄的照片、朋友所赠照片。
丁怡骏说,整个鉴定过程分为四个问题:劳伦斯是谁?照片是否伪造?哪些照片是劳伦斯自己拍的?整套劳伦斯相册反映了什么情况?为此,丁怡骏和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团队两次赴淞沪馆对618张照片进行鉴定分类,淞沪馆对所有照片进行编号记录。
据马库斯所述,其外祖父从事种植园工作。丁怡骏在上海档案馆法租界公董局档案中,查到1941—1942年间劳伦斯在种植处的薪资职级及几份其申请宿舍菜园的信件签名,经比对与照片中的高度一致。另结合法国驻沪领事馆结婚登记信息,可确认劳伦斯1939年进入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任市政雇员,1941年起任种植处督察。
“这里就可以确认有劳伦斯这个人,而且是在抗战时期就已进入上海。”丁怡骏说,在一组照片中,他们发现劳伦斯经常身着军装与朋友拉图尔出没于法国军营、皮卡第公寓(今衡山宾馆)以及贝当公园(今衡山公园)。
那么1937年淞沪会战时期,劳伦斯在上海吗?丁怡骏又在“虚拟上海”网站上找到了一张20世纪30年代法国殖民兵团的集体照,在照片中发现了劳伦斯的朋友拉图尔,其拍摄时间不晚于1936年7月25日,该照片签名为Roger(罗杰)。通过进一步的鉴定,他们基本确认劳伦斯于1935年以来长期在上海衡山路附近的法国兵营。
B
照片的真实性及其背后意涵
确认了劳伦斯抗战时期在上海,这些照片又是如何鉴别真假呢?
丁怡骏说,这些照片都被送到了上海司法鉴定科学院进行了至少6项鉴定,包括最重要的钡和锶元素测定。在20世纪上半叶,照片是通过硫酸钡作为显影材料的。这次检测发现,所有送检照片的钡元素含量都在75%以上。经鉴定,照片均洗印于20世纪30至50年代。
对研究者而言,他们还想知道,照片中究竟哪些是劳伦斯所拍,哪些又是翻拍的?丁怡骏做了假设和推测。他举例说,他们发现在多张照片中都有同一个燃烧的建筑,白天、夜里、近景、远景都有,“那这些照片,有很大概率是劳伦斯在同一个地点不同时间拍的”。
另外,丁怡骏认为如果找出同一批冲印的照片(处于一卷胶卷中的照片),确认其中有劳伦斯拍摄的照片,那么这一卷胶卷中的照片,很可能都是他拍的;反之,如果证明一卷胶卷中有照片是翻拍的,那么该批照片也很可能都是翻拍的。
丁怡骏注意到,有些照片背后存在多重字迹、墨迹与内容。例如,编号55的照片是劳伦斯在当时的上海市博物馆建筑前的留影。背面存在3种不同字迹,涉及内容分别为:第一种是细体钢笔字书写的“新上海,五角场,复活节36年”字样;第二种为铅笔字数字04;第三种为字迹稍粗、墨水颜色偏棕色的“中国37”字样。基本可以判断,该照片摄于1936年4月复活节,当日劳伦斯前往五角场参观市立博物馆。
编号320的照片,背后铅笔字数字也是04。据照片背面的记录可知,这是1936年4月的复活节,劳伦斯及其伙伴前往江湾的某处寺庙。同时,还存在其他多张拍摄于1936年复活节的照片,铅笔字数字都是04。由此大致可以断定,铅笔字数字标记为04的照片应为1936年复活节劳伦斯与其伙伴同游江湾五角场等地的照片。
“我们把没有文字说明且照片背面铅笔字数字为04的第535号照片,也归入‘1936年复活节虹口江湾五角场郊游系列’。当然,这一归类过程是结合了照片冲印颜色、相纸白色边缘宽度等其他因素得出的综合判断。”他说。
整套相册整理完毕后,丁怡骏认为,相册中的确有一些照片是翻拍的。结合历史研究,20世纪30年代,法国士兵经常会在租界的边界以及其内部活动,包括执勤、筑垒等,但他们很少去华界和公共租界等区域活动,租界区域之外的照片很可能是他翻拍的。比如1937年8月—9月,翻拍了一批呈现淞沪会战情景的照片,包括战场状况、城市轰炸的情景,并在英明照相馆冲洗翻拍的照片。
(据澎湃新闻)
今天我们在纪念什么
80年光阴流转,亲历过抗战的人日渐稀少,那段硝烟中的历史,我们为何必须反复讲述永远铭记?
8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段苦难与辉煌交织的历史,每个中国人都应当永远铭记,不敢忘、也不能忘。
14年抗战,3500多万同胞伤亡,930多座城市被先后侵占……这一个个数字背后,是多少被战争碾碎的人生,多少没能长大的童年,多少再未相逢的别离,我们拒绝遗忘。
如果挨打的人都忘记了,那打人的人还会记得吗?
我们纪念,是要铭记民族的牺牲、历史的真相,要记住今天的安定生活绝非上天的馈赠,而是无数双手从历史深渊里奋力托举。
纪念也是为了警醒。当今,仍存在一些歪曲抗日战争历史的错误言行。在国际上,日本右翼分子和某些政客歪曲侵略历史、否认战争责任、美化侵略战争,西方学界漠视、贬低或否认中国抗战的战略地位与重大贡献;在国内,妄图抹杀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历史地位与重要作用的历史虚无主义也时有出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可能重蹈覆辙。对于此种歪曲历史真相、否定二战胜利成果、开历史倒车的行为,中国人民绝不答应,世界人民也不会答应。这些荒谬言论和行径,更加反衬出九三阅兵的重大意义与历史分量。
隆重举行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大阅兵,既是彰显对历史的尊重、对先烈的缅怀、对二战记忆的庄重表达,昭示任何企图篡改二战历史、冲击二战后的国际秩序的行为都不会得逞;也是国际社会共同纪念反法西斯事业的重要契机,警醒国际社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刻教训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为人类前途命运争取更加光明的未来。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