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晚报

给先生点支烟,又何妨?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近来网络上忽起一桩风波,起因是一支烟。

  绍兴鲁迅故里入口处立着一面景墙,墙画上鲁迅先生手里夹着支烟,眉峰微蹙,目光穿过烟火凝视远方。常有年轻人举着打火机借位“点烟”,拍张“给先生点支烟”的打卡照。

  不想竟有人见了这烟,便坐不住——说是“误导青少年”,投诉到了“浙里办”。

  投诉者的本心,大约也未必是坏的。吸烟有害健康,控烟原是天下公议,何况先生晚年病根大多也因这劳什子而起。

  可那烟是版画里的旧影,是先生沉思时的灵魂伴侣,烟雾中升腾的是先生深沉的思想、犀利的文字。我们着实不必掩饰先生爱抽烟的习惯,那才是活生生的“人间鲁迅”——会咳嗽,会蹙眉,会在深夜里与烟灰共舞。

  鲁迅长孙周令飞、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秘书长卓光平等诸君说得明白——“尊重历史”“生活化的鲁迅”。那可是众人都认得、都喜爱的先生模样。

  年轻的游客们爱“给先生点支烟”,不过是出于对先生的尊敬,想隔着岁月与他互动罢了。这般活泼的纪念,何至于说成是对青少年的误导?若因此便改了去,倒像是要把先生变成泥塑木雕的圣人,供在玻璃罩子里。只是这样的先生,怕连闰土都要笑话了:“老爷,您怎么像庙里的菩萨?”

  文化传承,原不是教人学抽烟。学的是《呐喊》里的勇气,《彷徨》中的思索,是“横眉冷对”的骨气。若连一支烟都容不得,又如何容得下“民族魂”?先生若活在今日,大约又要写篇《论墙画之类》笑骂了。

  再一想,现在的青少年,竟脆弱到见支烟便学坏么?若如此,李太白的酒坛该封了,苏东坡的肉该扔了,岳武穆背上“精忠报国”四个字也该刮了——倒像怕孩子沾水要淹死,索性把江河都填平!

  其实大可不必慌。新时代的青年,不至于如此。这世道到底也还是明白人多:百余位热心人打12345热线要求别改,网络上几乎全是“保护原画”的声音,景区回应会尊重历史当好守护者。可见人心到底是清亮的。这个网络世界,倒是难得的理性。

  如今的年轻人,总归是不同了。前几日听闻在上海书展和鲁迅故里,“大先生同款毛背心”被青年们抢购——那紫色绞花的背心,原是许广平亲手织了寄给先生的,先生穿了便写信炫耀:“背心已穿在小衫外,很暖,我看这样就可以过冬,无须棉袍了。”如今青年们争相披上这“文豪战袍”,想是图个亲近,好让自己僵了的笔杆子也暖一暖。若能借此读懂先生,学他几分风骨,也算不辜负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苦心了。

  若真为年轻人好,还须懂得他们、包容他们。祭奠曹操有人带止痛药,致敬屈原有人供一束香草,年轻人用自个儿喜欢的方式,热热闹闹、奇奇怪怪地与古人“说话”。丑化、恶搞历史人物当然是要不得的,但倘若把这种“奇奇怪怪”当成洪水猛兽,那便是无端砌了堵高墙,阻了年轻人与名人们的亲近了。

  何不像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写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