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周,就将迎来新学期。眼下,不少中小学生还沉浸在假期轻松的氛围中,有的孩子作息混乱,父母担心以这个状态,开学后必然出现不适应。
开学不是手忙脚乱的“急转弯”,而是从容淡定的“新起步”。如何帮孩子“收心”?有家长、老师给出建议,帮孩子们把心稳稳地“安放”回课堂。
@小学生
用“孩子气”的方式,把好奇装进行囊
“一年级的小朋友,就像要去参加一场全新的探险,家长要做的不是给他们讲大道理,而是帮他们把‘探险装备’准备好。”郑州大学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创建办主任、教师蒋昀昙表示。
针对一年级新生,蒋昀昙认为,可以先和孩子一起聊聊:“小学上课时间会比幼儿园长一点,你觉得几点睡觉、起床能让自己精神满满?”然后共同制定一个过渡作息表,比如提前15—30分钟入睡、起床,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准备上学用的书包、文具,模拟整理书包的过程,让孩子对小学的生活节奏有一个初步的熟悉过程。
一提到小学学习,有些孩子可能会害怕。蒋昀昙认为,不用急于给孩子灌输知识,当孩子表现出担忧时可以这样回应:“小学有好多有趣的新知识!你想不想认识更多的字,画出更漂亮的画?”共同列一个“学习愿望清单”,比如一起阅读有趣的桥梁书,通过游戏认识数字,用简单的实验了解科学小知识,把学习变成有趣的探索,让孩子从内心产生“我想学”的热情,比单纯的说教更能缓解孩子对学习的焦虑。
对于熟悉小学流程的学生,蒋昀昙建议,制定符合上学时间的作息表,适应开学节奏。家长要每天抽出15—20分钟,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做好入学准备,比如准备学习用品、练字、看书,过程中不指责、不催促,专注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这是建立信心的关键。
@中学生
收心是“慢调频”,一点一点找回频道
“暑假就像一场热闹的露营,现在该慢慢收拾帐篷了。”河南省实验中学年级长、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赵亮打了个比方,“收心不是猛地拽回来,而是像调收音机,一点点找到清晰的频道。”
家长要做“氛围魔术师”,别当“焦虑监工”。赵亮建议,家长朋友们不必急着催孩子赶作业,全家一起“微调”作息是个好办法:每天比前一天早起10分钟,晚上早睡半小时,一周下来就能慢慢贴近上学的节奏。
比如,孩子房间乱了,别急着催“赶快收拾”,陪他一起整理书本、擦拭书桌,弄完后给他一个击掌,“这书桌收拾得真整齐,看着就清爽”,比唠叨管用多了。晚饭后聊聊“暑假最得意的事”,让孩子自己数算“我学会了游泳”“看完了一整本书”,在回忆里找到成就感,比追问“作业写完没”更能让他平静。
学生要当好“情绪整理师”,赵亮建议,学生不妨试试“给假期画句号”:拿个笔记本写下暑假三件开心事,哪怕是“通关了一个游戏”“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再记一件小遗憾,比如“没去成科技馆”,写完就像卸下了包袱。提前把书包整理好,课本、文具摆得整整齐齐,就像对新学期说“我准备好了”。睡前把手机换成一本书,让大脑从“刷视频的热闹”切换到“读文字的安静”。要是还紧张,对着镜子笑一笑,说句“新学期我能行”,说不定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勇敢。
@家长
不当“焦虑监工”
暑假“余额不足”,回归正常的教学秩序已经进入倒计时,家长却发现孩子依旧沉浸在假期中:玩游戏、看电视,爱睡懒觉叫不醒……别发愁,请看“收心秘籍”!
调时差
招式详解:家长可以提前制定和开学后接近的作息时间表,模拟开学节奏,调节孩子暑假“放纵”的生物钟,将孩子的状态慢慢带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
点评:此招精髓在于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要收心,先收“身”,把生物钟拨回开学节奏,身体作息状态“到位”是第一步。
做总结
招式详解:家长可以通过整理照片、书籍、车票等方式,让孩子参与其中,回顾假期生活,同时对照假期计划,盘点读书、旅行、交往等各方面的收获和不足。
点评:此招的关键就是提醒孩子暑假即将结束。及时“复盘”,既给暑假画一个完美的句号,也给即将开启新学期的孩子打了一针“强心剂”。
定计划
招式详解:家长可以找一个时间和孩子聊聊开学计划,例如新学期有什么打算、有没有新的学习目标、需要哪些帮助等,消除假期后的盲目感、失落感,达到“收心”的效果。
点评:此招讲究出其不意,让孩子直面新学期,可达到醍醐灌顶的效果。但此招“凌厉”,易引起反弹,配上“春风化雨”表情神态效果更佳。
谈学校
招式详解:家长可以在日常谈话中,和孩子聊聊学校里的老师,提一提与孩子关系好的同学,唤起孩子在学校的美好回忆,激发起孩子潜意识里对新学期的兴趣。
点评:此招在“暗”不在“明”,讲究化“刻意”于“无意”。想要聊出学期新期望,得要聊得有技巧,有内容。提前和老师、孩子朋友的妈妈联系是“隐藏大招”。
备文具
招式详解: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书店,陪孩子一起挑选新学期的书籍和文具,通过提前准备学习用品来营造开学的氛围。
点评:此招要的就是融即将开学的信号于日常,让孩子参与到准备开学的过程中,让孩子的心平静下来。
查作业
招式详解:家长需要提醒孩子检查回顾作业的完成情况,避免孩子开学前夕挑灯夜战,草草应付。
点评:此招一出,基本偷懒耍滑无所遁形,可谓终极利器。这既是对孩子的负责,也是对学校的负责。需要家长多花时间,多花心思。
(综合大河网、澎湃新闻、新华网、《现代教育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