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饼+油条
老绍兴早餐里的烟火味
日期:08-22
炭烤大饼。
油条配稀粥。
新鲜出炉的大饼裹上油条。
通讯员 顾鹏程 (图片为档案资料)
大饼、油条、豆浆和粢饭,曾是绍兴人最喜欢的传统早点,被称为早餐界的“四大天王”。其中,大饼和油条最为常见,也是绍兴传统早餐中最具烟火味的。
对于大饼和油条组合,绍兴人习惯用“套”或者“副”这些量词来搭配。一个大饼裹一根油条是一套,一个大饼裹两根油条还是一套;还有些老主顾进早餐店从来不看花式品种和价目表,只是气定神闲地从口中蹦出“来一副”三个字,老板马上心领神会,这是“老绍兴”对大饼裹油条的特殊“暗语”。
A
大饼摊曾遍布城乡
旧时,绍兴烙大饼既没有统一品牌,也没有繁多花样,只有传统的做法。通常一只顶部开口的废油桶就是烤制大饼工具,桶内壁糊上泥胎,用于贴饼使用,而桶底则用烧红的炭火烘暖炙烤,整个造型略像新疆的馕坑。那时的大饼一角钱一只,饱腹又耐饥,因此成为绍兴城乡辛苦劳力最喜欢的早餐食物。
绍兴人买大饼,喜欢不紧不慢地排着队,等在烧饼摊外面,看着师傅动作娴熟地烙大饼,同时享受大饼新鲜出炉一刻散发出的香气。等买到大饼,猴急的人会立马品尝那凹凸不平、撒着三三两两的芝麻粒儿的饼皮。
大饼有甜有咸,做大饼的师傅先取一坨发好的面团,甜的用白糖揉面,咸的是葱油加盐,再把揉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一推一压,一个大饼的雏形便露了出来。外观形状上略显扁长的是咸味,椭圆形的一般是甜口,这样不但利于区分口味,同时也给简单的食物增加了别样的情趣。接下来是烙大饼,师傅会直接用手将面坯贴到桶内的泥胎上,一层一层码好,同时细心观察面坯变化,一旦烤制成熟,立即用特制的铁钳夹出,放在烤桶边缘,既方便后续操作,也利于大饼保温。
在绍兴坊间,历史悠久且较为著名的大饼摊有不少,像越城区书圣故里的西街上曾经有一家专卖大饼的老店,还有白马畈、府横街、渔化桥河沿、大云市场等处以及绍兴的乡镇集市上,都有让人记忆深刻的大饼摊。这些大饼店铺通常制作咸、甜两种口味,后增加至葱油大饼、豆沙大饼、油酥大饼、蟹壳饼等花式品种,风味虽略有不同,但绍兴人最爱的还是咸口。现如今,随着这些店铺经营者的年龄增大,家中小辈不愿意继承手艺或者不再想赚辛苦钱,很多选择了关门退出,这让一些老主顾特别怀念那一口熟悉的味道。
B
油条吃法老少皆宜
油条,是经发酵后油炸膨胀而成的长条形面制食品,金黄酥脆,略带韧劲,边吃边嚼,齿留余香,是千百年来老少皆宜的大众化早点。油条流行于南方,俗称“油炸桧”和“油炸鬼”,相传起源于南宋,表达的是民间百姓对奸臣秦桧迫害岳飞的愤慨之情。1935年,周作人曾作《谈油炸鬼》一文,并写有“禅床溜下无情思,正是沉阴欲雪天。买得一条油炸鬼,惜无白粥下微盐”诗句,从内容上看,“知堂老人”把油条当作佐餐配菜,让我们窥见油条在民国时期的绍兴人饮食中的地位。
笔者小时候也喜欢吃油条,让笔者记忆犹新的一爿老油条店,位于胜利路鲤鱼桥北堍。每天早晨,店铺门前车水马龙,都是排队买油条的人。在那个什么都要凭票的年代,油条四分钱一根,还需半两粮票。买好油条,用细竹丝一穿,不烫手,也不脏手。到家后,把油条撕成细段,既可以冲泡豆浆,又可以蘸酱油做小菜,往往半根不到,一碗水泡饭就能下肚,尤其是油条的两个蒂头“韧结结”最好吃。如果还有吃剩的,剪成寸段,倒入酱油,再放点葱花,开水冲泡,一碗香气四溢的油条汤马上就做成了。
C
大饼裹油条是绝配
一般卖大饼的地方都有现炸油条,大饼和油条颇有“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感觉。将口感松脆的油条裹进酥黄喷香的大饼之间,慢慢品味,则堪称两者绝配。一口下去,嘴巴在咀嚼过程中就可以充分体验到两者组合后产生的“酥软韧脆”等丰富感觉,尤其当大饼边缘被烘烤得焦香和油条两端尖头相遇的时候,那更是一种绝美体验:两种食物口感最好的地方碰撞在一起,炭火的烘烤气激发着油条里菜油的青芥味道,再嚼上几粒醇香的芝麻,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堪称最价廉物美的市井美食。
如今,绍兴人的早餐品种已变得丰富多彩,中式、西式、传统、现代,汇聚了天南海北的美食。而在当下的健康饮食理念中,大饼属炭火烤制,吃多了容易上火;油条是油炸食品,油料反复使用再加膨松剂,不利于人体健康,不能放开了多吃,但偶尔食之,且适可而止还是无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