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晚报

听康震解读 苏轼的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10版:人文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康震(右)分享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

  听康震解读

  苏轼的

  “越读越有味·全民读好书”全民阅读活动——

  记者 董晓晓 裘子迈 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8月15日晚,绍兴市文化中心百姓剧场座无虚席,“越读越有味·全民读好书”全民阅读活动之“康震诗词课”在这里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以“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为题,带来一场直击人心的文学讲座。

  现场600余名听众,跟随康震的讲述,走进苏东坡的诗词世界与传奇人生。他以苏轼的故事为引,启发听众如何在纷繁世事中寻找内心的安顿,如何以诗意与智慧面对人生的高低起伏。

  以勤求学 把学问写进心坎

  在康震看来,苏轼之所以成为千古文宗,靠的不是天赋,而是日复一日的积累与自我要求。他讲道,苏轼不仅能熟练运用汉代掌故,还能信手拈来典籍,这都源自他青年时代的刻苦训练与终身不辍的学习习惯。

  苏轼一生三次手抄《汉书》,这部约80万字的巨著,他不仅能背诵,还能融会贯通。“手写一遍胜过口诵千遍。”康震说。在那个没有打印机、没有电子书的年代,抄书既是记忆的锤炼,也是理解的深化。当时,有一个叫朱载上的人到苏轼家中去拜访,恰巧碰到苏轼正在抄写《汉书》,不由大惊,回去跟自己的儿子说:苏轼这样的天才都如此勤奋,普通人如何能不勤奋读书呢?

  绍兴是一片孕育文化巨匠的沃土。康震感叹,“绍兴就像一坛黄酒,时间越久,酒香越醇”,其后劲不仅体现在经济和人文的繁盛,更在于它不断孕育出新的思想和人物,推动一代又一代人的自我成长与精神突破。而一个人的卓越,不仅来自环境的影响,更在于他对学习的极致追求和知识的深度内化。

  苏轼的学习态度,在碎片化阅读盛行、手机成为主要信息载体的当下,有着深刻启示。康震透过苏轼的故事告诉听众:学习不是“看过”“知道”就够了,而要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表达,才能在关键时刻有所依凭。

  以诚交友 让温暖遍布生活

  “当苏轼感到有点沉沦的时候,朋友们的拜访让他重新振作起来。他觉得朋友是他活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苏轼与他的朋友,是真正的相濡以沫,而不是相忘于江湖。”康震分享道。

  苏轼一生交友广泛,与张怀民、黄庭坚、米芾等人的深厚友情广为流传。他的许多诗词都流露出他与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

  1091年,苏轼与朋友钱穆父在杭州久别重逢。送别钱穆父时,苏轼为其作词《临江仙·送钱穆父》,其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因其旷达洒脱成为千古名句,道尽了人生聚散漂泊的无常,也展现了苏轼超脱的智慧,给朋友以莫大的治愈。

  北宋熙宁年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好友张次山在越州任职。张次山为奉养母亲,在越州修建“寿乐堂”,邀请苏轼作诗,苏轼欣然应允,写下了《越州张中舍寿乐堂》,既赞美了自然山水,也暗赞了友人的高雅志趣。

  “东坡是幸福的,东坡的读者和朋友是幸福的。”康震表示。真诚待友,让苏轼的人生多了许多温暖和光亮。

  以文疗心 将风雨谱写成诗

  诗人陆游生于南宋,却深受苏轼影响。他在家乡绍兴,写下无数传世诗篇,正如苏轼在被贬谪之地,依然以文字抒怀、以豁达自适。两位诗人都因坚持理想而遭遇边缘化,选择以诗文自我疗愈。

  “包括苏东坡在内的这些大诗人、大文学家,他们历经了很多坎坷,还能够活到60多岁,甚至70多岁,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释放了自己的压力与情绪。”康震解读苏轼潇洒豁达的原因。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康震认为,凭这一句,苏轼就把自己疏解了,那么多的英雄人物都走了,而苏轼自己要做的就是把眼前的酒喝下去,祭奠英雄。“虽然苏轼历经风雨,但他把风雨变成了诗。”在康震眼里,苏轼始终用文字表达乐观与积极,以此丰富自己的人生,让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

  现场,康震向听众分享“文学疗愈”的理论,引起热烈讨论。“我们大家都应该拿起笔来,在你不开心的时候,把它写下来。你只要把它写出来、倾诉出来,你就释放了一部分不开心,别让这些事压在心里。”康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