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晚报

绍兴一中考古社 “成长记”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03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少年们在考古现场。

  考古社部分社员合影。

  今年暑假,绍兴市城市展示馆举行了一场主题为“台门深几许”的分享会。绍兴一中考古社的少年们站在台前,讲述寻访台门时的奇遇,台下掌声一波接一波。这场分享会,让浙江最早的中学考古社团再次走进公众视野。11年来,从考古现场到聚光灯下,这群少年用脚步丈量着绍兴2500多年的岁月,写下了属于青春的“考古答卷”。

  从课堂走向考古现场

  “真没想到分享会这么火。”昨天,绍兴一中高三学生、考古社上一任社长欧阳宇轩翻着社团相册,指尖划过“稽中遗址考古”“府山古墓发掘”等旧照,嘴角忍不住上扬。

  2014年12月,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推动下,绍兴一中考古社应运而生,成为全省首个中学考古社团。绍兴一中毕业生周骏仰是欧阳宇轩的前一任社长。“高一当社员,打基础;高二竞选社长,挑大梁;高三卸任社长,做好传帮带。”他说,这套传承机制让社团11年从未断档。社团从成立时的10多人,到2023年的20多人,再到如今近60人,队伍越来越大,背后是社团从“请进来”到“走出去”的蜕变。

  早期活动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2022年周骏仰加入时,考古社一年只举办两次活动:寒假去艺术馆参观,5月学术节的时候搞一场考古知识竞赛。“那时候大家对考古的印象,多半来自《国家宝藏》,最多就是逛过几次博物馆。”他说。

  转折出现在2023年。那一年,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拿到了国家考古发掘资质,此后南山遗址、稽中遗址等接连被发现,“考古热”让高中生们有了亲近历史的机会。“各地博物馆纷纷抛来橄榄枝,我们有机会走进了考古现场。”周骏仰笑着说,博物馆里的文物光鲜亮丽,到了工地才知道,考古是一点点从土里“抠”东西。

  接力棒传到欧阳宇轩手里时,社团已转向“本土深耕”。欧阳宇轩还设计了“绍兴不可移动文物概述”这门课。课堂上,他向大家展示了南山遗址稻谷标本、府山古墓陶片等图片。“考古不只是挖地下,河上的老桥、路边的台门,都是活的历史。”他说。

  社团还开展了不少实践课。2023年寒假,社员们在府山古墓,捏着比筷子还细的竹签,小心翼翼地分拣棺床的漆皮;2024年暑假,在塔山遗址3米深的探方里,他们趴在越国人曾生活过的地面上刮土,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再热都值得,脚下可是古人踩过的土地啊。”社员谢榆诺抹了把汗说。

  考古让他们敬畏历史

  “以前以为考古像《盗墓笔记》里那样惊险,现在才明白,考古是在太阳下耐着性子扒土。”绍兴一中考古社社长邵清瑜半开玩笑地说。

  事实上,考古给这群少年们上了“三堂课”。

  第一堂课,是触摸历史的温度。2023年,欧阳宇轩在滨海新区马山街道安城社区的河埠头拨开水草,发现了半块被当作台阶的石碑,上面有混着淤泥的字迹——“嘉庆十五年九月”。他赶紧拍照,发给时任社长周骏仰。两人对着安城大庙的“六社禁碑”比对,翻遍《绍兴县志》,判断这是清代宗族的重要遗存。“我们给市文物局打电话时,手都在抖,既兴奋又紧张。”周骏仰说。没多久,市文物局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就赶到了现场,这件事让社团正式“敲”开了考古圈的门。

  如今,观察成了社员们的本能:有人散步时拍到印纹陶片,会立刻发到群里问“这是哪个年代的”;有人翻出20世纪60年代的卫星图,找寻被遗忘的古迹;还有人路过台门,会主动坐下和住户聊聊天,听那些老故事。“考古让我们成了古城的‘有心人’。”欧阳宇轩说。

  第二堂课,是打开跨界的思维。曾经,周骏仰带着自己做的课件给社员上理论课时,有社员疑惑地问道:“考古学不是文科专业吗?”周骏仰指着课件里的碳14测年公式说:“你看,断代要懂物理;分析陶片成分,得靠化学。”对比西方考古学与中国金石学的脉络,社员们纷纷感叹:“原来考古既有文科特点,也与理科密切相关!”

  第三堂课,便是种下责任与热爱。在府山古墓,当鲜红的漆皮从黄泥中露出来时,欧阳宇轩突然懂了“时间的拾穗者”是什么意思;在塔山遗址,社员们在闷热的大棚里刮土两小时,感受“站在越国人生活过的地方”是种什么感觉。“考古不是挖宝物,是发现‘我们从哪里来’。”邵清瑜说,社团还特意增加了“考古不等于盗墓”的科普课,“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历史需要敬畏。”

  欧阳宇轩记得,今年春节在府山古墓做志愿者时,有社员问:“怎么没挖到金银珠宝?”现场的指导专家顾国林举起一块漆皮,严肃地说:“考古是慢工出细活,再小的发现都有价值。”那天,少年们蹲在地上分拣漆皮,腿麻了都不敢动。“我们挖的不是宝贝,是时光的碎片。真希望有一天,能在博物馆里看到我们协助发掘的文物!”一位社员期待地说。

  组建“绍兴访古群”,让年轻人爱上考古

  “台门深几许”分享会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参加。一名五年级小学生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明代台门居住功能”;一名自媒体主播,专门前来分享访古感悟;还有历史爱好者带来了王羲之的相关史料。“原来和我们一样爱绍兴、爱考古的人这么多。”欧阳宇轩欣喜地说。

  考古,也悄悄改变着社员们的人生轨迹。周骏仰因为社团里的考古经历,在兰州大学强基计划面试中加分,并坚定选择了历史专业:“是考古,让我确定了未来的方向。”欧阳宇轩的手机里存着近2万张文物照片,他曾骑行20公里,探访15处古迹:“考古让我找到了热爱的事。”他说。

  对古城而言,这群少年正成为文化传承的“毛细血管”。如今,由绍兴一中考古社组建的“绍兴访古群”已有100多人,最小的群友才10岁出头,大家在群里分享台门故事、古桥传说,像个热闹的“历史朋友圈”。今年3月,社员们还受邀去杭州高级中学参加樱花文会,交流社团经验。

  “他们比专业团队更懂得怎么让年轻人爱上考古。”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罗鹏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需要薪火相传,绍兴一中考古社的社员们朝气蓬勃、知行合一,保护了历史文物,宣传了灿烂文化,弘扬了时代新风。熟悉这群少年的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封晓东同样深有感触:“他们让我们看到并坚信绍兴文脉传承后继有人。”

  当下,欧阳宇轩与邵清瑜正带领社员们精心设计“绍兴访古路线”,让每一位游客读懂绍兴。“绍兴2500多年城址未变,你爬的山,越王可能爬过;你走的桥,陆游可能曾驻足。逛绍兴不该只是匆匆打卡,得真正读懂每条街巷里流淌的历史。”欧阳宇轩说。他们还打算将读书分享会改成“大家讲”舞台,让每个社员都成为历史的传播者。

  “让过去拥有未来。”正如邵清瑜在陕西考古博物馆看到的这句话,11年来,绍兴一中考古社的少年们用青春证明:当年轻的脚步踏上历史的土地,文化的火种便有了新的传递者。而那场“台门深几许”的分享会,不过是这场青春与历史对话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