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少年”开课
先贤成为孩子们的
“人生导师”
日期:08-22
见习记者 张伊力
“12岁那年,王阳明问先生,何为第一等事?先生说自然是读书做官,但王阳明摇了摇头,他说应是读书做圣贤……”昨天上午,在越城区城南街道温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受邀前来的城市文化空间“西小路的向往”主理人李勇正绘声绘色地讲述着王阳明的少年故事,台下的孩子们仰着头,听得入神。这是温馨社区为放假的小学生们开设的创意讲座“那时少年”,通过讲述一个个绍兴名人的童年故事,让历史先贤成为指引他们成长的“人生导师”,也让社区教育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
讲座现场,李勇从王阳明12岁立志成为圣贤后,即便两次落榜也不改其志,借此引导孩子们直面考试可能带来的压力和挫折,感受“立志”的力量;他谈书圣王羲之虽出身名门,但其书法地位的奠定,源自日复一日的刻苦临池,以至“池水尽黑”,诠释“勤奋”的价值;最后,又借鲁迅《社戏》中与伙伴摇船看戏、互助前行的片段,强调“友情”的意义。“我希望孩子们明白,在天赋、资源之上,是汗水的重量。人要先‘立志’,再以‘勤奋’去抵达。”他说,与此同时,学习固然重要,但在集体(环境)中学会协作、收获友情,同样也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养分。
“那时少年”的立意,源于温馨社区精细治理、服务为民的积极探索。“这个讲座也是我们的一次尝试,希望能够通过整合本地文化资源、引入社会力量,将绍兴名人的精神遗产转化为鲜活的教育实践,让家门口的课堂,有底蕴、有温度、有深度。”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仅让孩子们“有人管”,更让他们“有所得”“有所育”。
“社区的名字叫‘温馨’,这个活动本身也充满了温馨的气氛。”社区的理念也打动了李勇。今年32岁的他,因为始终对文学艺术抱有热情,在去年与朋友共同创立了“西小路的向往”这一文化空间,并通过公众号、视频号等多种形式,致力于绍兴人文地理的科普工作。在他看来,绍兴拥有丰富人文资源,不应该只躺在课本里,更应该走进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很感谢社区的邀请,我非常愿意将自己所学所感分享给身边的孩子们,让故乡的文脉在新一代身上得到传承与激发。”
“这个暑假,我们围绕非遗手工、文化讲座等主题面向孩子们开设了一系列实践课,也是希望摸索打造出一个多元化的社区教育体系,真正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可感知、可体验、可共鸣,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温馨社区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