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晚报

落场诗·埲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第10版:鉴湖月       上一篇    下一篇

  朱振国

  “落场诗”,又称“下场诗”,指演戏一幕终了,演员落场时念的诗。这俗语多用其比喻义,意为找借口。例如:“吴队是个落榜生,说高考前生了一场病,影响了复习,这是自己找落场诗。”

  传统演戏,有“上场诗”和“落场诗”,用的韵文,多数采用唐宋诗词的集句,也有的作者自作,以诗的形式出现。上场诗是对全剧的概括、点题,如《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作者引用了他人的一阕《临江仙》。落场诗放在每一幕之间,演员落场时一念,用以承上启下贯串剧情,使演剧显得有节奏感、层次感。有了落场诗,戏的转场显得合理、自然,观众有回味,期待有方向。这种手法,章回体小说每回结束时用“正是”当发话词,引出一首七言诗。现代剧中,幕后合唱、电视剧的尾曲,都是落场诗的变化形式。

  俗言的“落场诗”,它的功能浅显而直白,就是为自己的逃跑、打退堂鼓、各式失败找借口。如互殴吃了亏,其中一方落荒而逃时,嘴巴硬上一句:“你等着!我找人收拾你!”买了假字画,怕被笑作“猪头三”,便说:“高档次的赝品,欣赏价值不低的,收藏的最高境界是‘玩’。”竞争上岗失败,对人宣称:“重在参与,我做人不讲功利。”越地有一句俗言:“戏文做勿落去出‘菩萨’。”如,癞头山上造大寨田,劳民伤财,上下呼声要求停工,村里的头头便请某类先生“讲造话”:“土地公公来呔话,扒了这山头要有祸水的。”所谓的土地公公发声便成了“落场诗”,于是偃旗息鼓,众人皆大欢喜。

  “落场诗”虽是俗语,但它并不“土”,且还有点智慧含量。仔细剖析,它除了找借口、找台阶下,还有点声东击西、搅浆糊、阿Q精神胜利法等的狡黠,它的比喻义是个贬义词。

  “埲(běng)”,《广韵》:“尘起貌。”即尘土飞扬。“埲”是个较冷僻的字,方言中多用于对环境的感受,如:“扫地的时候,要先洒点水,否则太埲。”“这路边饭店,介埲!桌子上一抹一把灰。”

  “埲”只有一义,使用也很有限,唯一能与“塕(wěng)”组词,清曹寅《答顾培山见嘲》诗:“黄尘埲塕马蹄劖,五月谁披白苧衫。”“埲(běng)”与“蓬(péng)”同韵,俗皆发“蓬”音,书面写作中有人把“蓬尘”写为“埲尘”,这是误用。因为“埲”已有“灰尘、尘土”包含在里面,写成“埲尘”,叠床架屋,违反了语法。

  “蓬尘”,“蓬”往上升,指飞扬的尘土。古文中已见其词,唐《敦煌变文汇录·伍子胥变文》:“燕山勒颂知何日,冒染蓬尘双鬓秋。”现代文学中更多见,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伴云庵的墙畔边墙一下拆倒了下来,蓬起了一股灰尘。”甬剧《两兄弟》:“除非是大海洋中起蓬尘。”可见“蓬尘”这词古已有之,今犹存焉,且普遍在使用。

  有的方言把“埲”视为动词,“埲”单独用,如“太埲”“介埲”,没有问题。但一般书写“蓬尘”不能写为“埲尘”,因为它不符现代汉语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