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晚报

5幅版画“祥林嫂” 致敬《祝福》发表100周年

日期:12-27
字号:
版面:第10版:话题社       上一篇    下一篇

  鲁迅传授木刻技艺模型图。

  1974年,赵延年创作木刻版画《祥林嫂》。

  1949年7月,石可创作《祝福》木刻插图10帧。

  1974年,张嵩祖创作鲁迅小说《祝福》版画。

  1956年,古元木刻版画《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1981年,赵宗藻创作《祝福》插图。

  时光飞逝,岁回律转,转眼间鲁迅小说《祝福》已发表100周年。众所周知,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他将一度被忽视的木刻版画转变为一种新型的视觉艺术。

  今天,我们爬罗剔抉不同时期不同领域艺术家们精心创作的5幅“祥林嫂”经典版画,用一个专辑的形式,向大先生的经典作品致敬。

  A

  谁是《祝福》主人公?

  鲁迅先生写于1924年2月7日的《祝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篇文章。小说里,祥林嫂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当整个鲁镇的人们都满心期待并准备着过年祝福时,她却没能熬过那个寒冷的冬天,在鲁镇“祝福”的鞭炮声中死去,没有人可怜她,鲁四老爷还骂她是一个谬种。

  当被问及《祝福》的主人公是谁?估计十有八九的人会回答:祥林嫂。的确,在鲁迅笔下,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被全面勾勒出来,对她的描写占了将近全文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表达的是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然而,文史研究者商昌宝提出一个观点,《祝福》的主人公并不是祥林嫂,而是作为叙事者存在的“我”。

  商昌宝指出,如果《祝福》的主人公是祥林嫂,那么鲁迅是不需要给“我”这个无关紧要的配角如此细致的心理描写的。对祥林嫂的刻画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尽管着墨很多,但最终落脚点却是为凸显“我”这个人物形象而服务的。如果上述观点能够接受,那么回归原文本身,重新理解先生的笔法,我们将对《祝福》的叙述方式发生一些改变:由祥林嫂视角下的倒叙,变成为顺叙加插叙。实际是一个回鲁镇过年的“我”,遇见祥林嫂,与她对话,随后听说和目睹了她悲惨命运的故事,主要想表达像“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社会现状有一种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的迷茫。

  B

  鲁迅是中国新兴木刻之父

  鲁迅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导师。鲁迅认为:“新的木刻是刚健,分明,是新的青年的艺术,是好的大众的艺术。”(《无名木刻集》序),“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集外集拾遗》),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南腔北调集》)。他对木刻版画所体现的粗犷中不乏细致,细致中蕴含刚劲的“力之美”,极为欣赏。因而,鲁迅不遗余力地倡导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大力推广这种“捏刀向木、放刀直干”的艺术,并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鲁迅与三十年代的木刻运动》记载,1931年8月17日,13名美术青年来到上海北四川路底长春路北的日语学校,他们不是来补习日语,而是学习一门崭新的课程:木刻创作法。当天9时整,鲁迅走进教室,身着白色夏布长衫,这是他在庄重场合穿的衣服。他的身后紧随着一名身着白色西服的日本讲师,拎着一个小包,里面装着3套木刻刀和一只马楝(印制版画的圆形刷子),还有一些拓印木刻的日本纸。这位讲师名叫内山嘉吉,是鲁迅的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弟弟。学习期间,由内山嘉吉讲授木刻的起稿、用刀、刻法、拓印、套版等基本知识,鲁迅担任翻译,传授给学员。之后,在鲁迅的支持下,一大批版画艺术团体相继成立起来,版画艺术家们茁壮成长。

  C

  5幅经典版画“祥林嫂”

  据了解,上世纪50年代,鲁迅小说《祝福》被收录到中学语文课本,一开始并没有插图。当时,有关部门向中国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作家征集祥林嫂形象,使其与著作珠连璧合,相辅相成,以增强原著的艺术魅力。经过岁月淘洗和读者认可,业界后来普遍认为只有“以黑白为正宗的木刻版画”最为传神,并且推崇石可、古元、张嵩祖、赵延年、赵宗藻等人创作的祥林嫂版画堪称经典。

  而经典中最经典的,当数中国现代木刻艺术大师赵延年用小三角刀创作的《祥林嫂》。画面中祥林嫂面容消瘦,瘦骨嶙峋,衣衫褴褛,眼神呆滞。全身紧靠在一根几乎快要断裂的竹竿上,垂下的左手已然不能勾住装有一个破碗的竹篮了。版画采用明显对比手法:鲁四老爷家台门气派威风,送灶爆竹声响彻周遭,祥林嫂茕茕而立,失神的目光全是绝望和无助。再细看,祥林嫂身后还有两个人物,没有脸,可身架、体态和动势分外清晰明白:老爷肥硕稳当、心满意足;执鞭人腰挺背直、兴致盎然。虽然画幅中两人只比拇指盖大一点,但刻得一丝不苟、活灵活现,足见赵延年“不经意处”的功力和用心,让读者加深对祥林嫂遭遇恶运的同情。

  赵延年也是被公认为国内创作鲁迅形象最多的版画家。他从1939年开始创作版画,在60多年的木刻生涯中创作了800余幅作品,仅鲁迅小说插图刻制近200幅,培养了几代版画艺术家。“他是我国版画界钻研鲁迅作品最为深刻,实践鲁迅木刻教言最为勤奋,获得艺术成就最为辉煌的艺术家”(李允经:《赵延年木刻鲁迅作品图鉴·序》)。

  (参考文章:《木刻版画和鲁迅作品的完美结合》《鲁迅的另一面:自幼爱好美术,被称为“中国新兴木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