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佑
获悉老领导、老同事王建华先生仙逝的噩耗,心里不禁一阵悲伤。几个星期前我去医院探望他,虽然他全身插满管子,但精神状态很好,与我说了不少话,怎么就这样走了?人生命的脆弱何以大大超出人的想象?但他的形象还在我的脑海,禁不住写下这篇小记。
1985年1月初,我到绍兴日报社正式上班,被安排在政文部。一位个子不高、模样斯文、戴着一副眼镜的中年男子接待了我。他就是部主任王建华,大家亲切地称他王老师。或许我们都是经历过文革的大学毕业生,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闲话一阵后,他说:你新来乍到,先熟悉一下我们的报纸。说着他递给我几本厚厚的《绍兴日报》合订本,让我读报。说实在的,我虽然从小喜欢写作,曾经的理想也是做文字工作,但真的让我以写作为职业,也颇有点忐忑,毕竟正规的写作报道与业余的票友玩玩是两回事。
王老师让我先静下心来读报,这一招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从事任何职业首先从最起码的ABC做起。我读了大约一个星期的报纸,对《绍兴日报》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记得他还跟我讲了一些新闻的常识,讲得很简要,但非常明确,后来我才知道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县广播站工作,积累了很深的新闻业务功底。
一星期后,王老师又跟我说,你还要熟悉一下采访,我已经给你联系了要闻部,他们有记者外出采访,你跟他们一起去,看看采访的流程,这也是很有必要的。于是,我跟着要闻部的记者一起去采访了好几天。大概两个星期过去了,他才给我分配工作,是每周编一个政文方面的新闻版。当时的政文部分管的版面大多是文化副刊和一个星期天专刊,政文版是唯一的一个新闻版。他告诉我为什么让我编新闻版的理由,说,报纸叫新闻纸,所以干报纸就要从新闻做起,如果新闻的写作和编辑不熟悉,怎么可以在报社干活呢?
他的这一番话,我牢牢记住,以后当我担任部主任的时候,我也常常要求新手从新闻采访和写作做起,这既是从事新闻的基础,又是功底所在,丝毫不可轻视。1985年7月,省记协组织了一次赴宁夏采访以前支边的浙籍人士,每个地市报派一名记者,随同浙江日报的记者一起去。这是一次比较大型的活动,不料这个任务落到了我的头上,王老师对我说,我同意你去,可以看看人家大报的记者是如何采访、提问的。这次采访用时差不多一个星期,浙报派出的记者都是业务骨干,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采访经验,受益匪浅。
后来我又接手编一个生活副刊,因为来稿不多,自己也要出去采访。有一次,一个居委会干部给我提供了一个信息,是关于一个家庭闹矛盾的事情,我觉得蛮有警策意义的,但我只采访了当事人的丈夫,没有去采访妻子,写作时也隐去了他们的真姓实名,文章登出来后,被当事人的妻子读到了,她自动对号入座,到报社来大吵大闹。王老师事后委婉地对我说,新闻报道还是以正面报道好,写负面的虽然读者喜欢,但对当事人是一个打击,能避免的尽量避免。这个教训我也记住了。总之,在我从事新闻职业的路上,王建华先生确是我的老师,我会永远记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