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晚报

为时代写照,为百姓纪实

日期:12-15
字号:
版面:第05版:老年乐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作为人物画家,我自觉是有历史责任感的。我的画,为时代写照、为先哲写照、为绍兴写照、为百姓写照。”近日,“史画绍兴——任在山本土题材美术作品展”在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开幕,39件历史题材画作,跨越数十年从业生涯,记录千年古城变迁,由此吸引了不少文史、美术学者和爱好者,以及市民前往参观。近日,记者特地拜访了今年81岁的任在山,感受他70载从艺生涯中的坚守与热爱。

  见习记者 张伊力 盛琳婕

39件画作,画下千年历史

  “这次展览,圆了我一个夙愿。”任在山说。

  走进绍兴市文史研究馆,记者看到,展览现场主要分为舜王故事、大禹九章、于越风云、岁月静好4个篇章,截然不同的4种绘画风格层层递进,将2500多年的古城历史以图画形式生动展现在观众眼前。

  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既要有深厚的绘画功底,更要有扎实的史料支撑。“实际上,绍兴虽然有许多大禹的记载、雕像,却很少有画作传世。”2018年底,萌生创作大禹事迹系列美术作品想法的任在山,专程拜访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专家、时年91岁高龄的张观达先生,表明来意,邀请他再度“出山”为画作撰写历史文稿。让任在山没想到的是,次年正月,张老先生便寄来了手稿。这让任在山在备受感动之余,创作热情也愈发高涨,“受前辈的启发,在《大禹九章》的作品中,我采用了汉画像砖的表现形式,更加贴合了时代主题。”

  在“史画绍兴”美术作品展中,有他长达四五米的大作,也有精勾细勒的作品,任在山以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线条为基础,又融合岩画、壁画、重彩等多种技法,展现其内容之厚重,情感之真挚。

  《三皇五帝》中,借鉴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历史人物仿佛穿越时空,将历史呈现;《范蠡建越城》中,跃然纸上的是手拿蓝图的范蠡、用肩拉石块的百姓,远处是已显雏形的古城,故事感极强;《渔舍夜话》中,在渔场给孙子讲故事的爷爷,小到人物表情、水面波纹都下了功夫,体现了岁月静好。

  “绍兴的‘胆剑精神’、勤劳作风、湖海风华、淳朴民生,在我的画里均有所体现。我觉得,自己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老师的教诲,也无愧于后来者。”任在山说。

  自学画画,巧遇名师指点

  任在山对绘画的天赋与热爱,实际上早在他正式踏入艺术领域前就已悄然显现。上世纪50年代末,他被派往绍兴县陶堰公社的一所学校担任老师。每天下课后,批改好学生们的作业,任在山便拿着画簿四处写生。上世纪70年代初,在一次写生中,任在山偶遇了当时来陶堰采风的著名画家方增先。

  “机会可遇不可求。那时,我激动地同老师分享了我作的画,希望得到他的指点。”任在山回忆,他至今还记得那是一幅雪景图,因作画时飞雪落在了半干的颜料上,晕开的痕迹如同真正的雪痕,反倒成了点睛之笔,受到了方增先的赏识。

  相差10多岁的两人就这样结缘,在陶堰短暂地结为了师徒。彼时,方增先已是国画领域的大师,面对缺乏经验的任在山,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过去我喜欢什么就画什么,但是跟着老师就不一样了,我决心好好学国画,走好这一条路。”任在山说,那时为了把握住学习机会,白天,他在学校为学生们授课;晚上,自己也成了勤奋的学生,日日挑灯夜学,还将床铺让给方增先休息,让对方很是感动。

  在方增先的悉心指点下,任在山的绘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作品首次在省里获选展出,开始崭露头角。上世纪80年代,任在山与方增先分别后,依然保持着好学的精神,艺术之路因此走得愈加广阔,先后从事与艺术团、文化馆相关的工作。

  慷慨赠画,让艺术源远流长

  “现在,我每天都来工作室报到,读读书、搞搞创作,这里很安静,心里也平静下来。”眼前的任在山身着运动服、头戴鸭舌帽,很难想象这是一位耄耋老人。然而走进任在山工作室,无数的画卷堆积,墙上贴满了一幅幅画作,又让来访者瞬间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

  今年11月,随着“史画绍兴”展览的开启,任在山将展出的所有作品都无偿捐献给了绍兴市文史研究馆。“作品好比是我的女儿,我也想要帮它们找个好归宿。”任在山笑着说,“艺术无价,希望这些画能长久地保存下去,真正为古越文化的传承发挥作用。”

  其实早在去年,任在山就曾向方增先书画碑刻院无偿捐赠了3件方增先先生的人物精品国画。“这些作品是老师教我时留下的,很多人说我傻,这些有价值的名画就这么捐了。但我觉得越是宝贵,越应该让更多人见证老师作品的伟大。”

  赠画的背后,是传承。退休后,任在山依然活跃在美术舞台上,他的学生遍布各个年龄段,他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在更多人的心田。在老年大学任职期间,任在山也总会给表现优异的学员送上自己的画作。“这不仅是对他们努力的认可,更是对他们未来创作的激励。让我们一起把国画传承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