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剂含量检测中有荧光反应。
检测前的包装纸。
见习记者 吕逸航
纸杯、纸碗、纸吸管、纸餐盒……由于纸制品易于在自然界中降解,各类纸质包装材料经常被餐厅、超市以及流动摊贩用于盛放食品。近日,绍兴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对我市范围内多个商超、网超、餐饮店与流动食品摊贩的食品接触用纸包装进行抽样检测,发现不少影响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我们进行了15批次的抽样检测,检测项目包括荧光性物质、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邻苯二甲酸酯迁移量的风险检测,检测结果中有4批次产品含有的荧光性物质不符合强制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 4806.8-2022要求。其中1批次产品(纯纸包装袋)的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在不同食品模拟液中产生了迁移。”一位检测人员介绍道。
荧光增白剂是一种常用功能性助剂,常用于加工纺织品、纸张、塑料、涂料等材料,使原本颜色不够白或者带黄的物体,通过添加该助剂达到增白的视觉效果。荧光增白剂进入人体内,一般很难分解,并且会在肝脏等器官堆积,对健康有一定影响。
今年上半年,绍兴市市场监管行政执法队在我市开展大范围食品接触用纸的荧光剂含量检测,查出5批次样品不合格,行政立案7起,其中3起系外地上游企业生产,现已将案件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作为消费者该如何分辨添加了过量荧光剂的纸制品并保护自身健康呢?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工作人员建议,在购买食品接触用纸时注意选取的产品不要过白,纸张上的图案尽可能少,以减少油墨对食品的接触。在购买时要认准QS标志,仔细阅读产品包装上的生产企业名称、生产许可证(QS)、生产编号、企业标识和商标等。
“最有效防止有害物质进入体内的方法是多洗手。”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大量的细菌、病毒以及化学物质,而人体皮肤的防御能力是非常强的,能将大部分有害物质阻挡在外,只要勤洗手,讲卫生,及时将附着在手上、皮肤上的“脏东西”洗掉,就能大概率避免有害物质通过手接触食物而进入体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