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柯桥区实验中学通过追求科学学科教学新高度、构建科学教育实践新体系,“双轮”驱动深入开展科学教育“点亮”行动,学校科学教育动能蓄满,气象一新。
追求科学学科教学新高度
学校尊重学生差异,纵深推进数学、科学学科捆绑的分层走班教学,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层”。分层教学中同一课堂上学生同质化,加上作业分层、辅导分层和分层增值评价,既降低了教师面向全体的难度,又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校从题量、难度系数、题目来源等角度与时俱进革新校本作业,“减负”又提质。
学校打破“坐着不动的课堂”,将知识学习与探究实践结合起来。学校高度重视科学实验教学,严格学生科学实验常态化开展的过程性管理。除了演示实验,凡课标要求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每位科学教师将实验活动记录单及器材出借记录单、学生实验(探究)活动现场照片、教师组织实验活动的照片或视频及时上传学校教学处专用平台备查,结果纳入对科学教师的期末考核。
学校组织教师开发科学教育创新小实验,包括学生家庭创新小实验和数字化创新小实验。老师们梳理课本上可延伸的实验、开发中考题可探究的实验、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生产相关话题、学科发展史和学科研究前沿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家庭中做各种创新小实验。学校生物、物理、化学3个数字化实验室向师生全天开放,实现实验设计“重点化”、实验过程“可视化”、实验数据采集“智能化”。
科学教研组依照2022版课程标准与教科书,按项目化学习的难易层级、章节知识、关键能力,制订三年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整体架构,然后各备课组研制标准化实施的项目操作指南,提供操作流程,确保项目化学习的常态化开展。综合施策,我校的科学学科教学质量长期位居全区第一,学科特长生测试优势明显。
构建科学教育实践新体系
学校树立“大科学教育”观念,构建了科学教育实践新体系。
拓展性课程和精品社团中的科学教育。学校开设6大类25门科技类拓展性课程来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普及科学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点单”学习。在普及基础上,学校在科学教育这一块专门组建航模、软件设计与3D打印、立体造型、通用技术与电子制作、寻轨机器人、乐高EV3机器人、神奇的实验、Arduino创客入门、Vex机器人、外观设计等27个精品社团,让有浓厚兴趣或特长的学生参加。
开发基于教材的STEM项目。我校是浙江省STEM教育种子学校,学校升级STEM实践规划,基于STAM理念和项目化学习要素,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首先,基于STEM项目化学习理念实施国家课程,在基础性课程中融入科学素养、数字技术素养及跨学科素养。其次,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三级”STEAM教育课程体系,每学期开展STAM项目化学习班级和全校展示活动,为学生的素养发展与个性成长提供平台。
开展“异想天开”科技创新发明活动。学校运用项目化学习理念设计“我爱异想天开”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引导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劳动中,对那些用起来不称心、不方便的东西或方法,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科学、信息、艺术等知识与设计思维,制造或设计出更称心、更方便的新物品或新方法。
与“三导”学伴小组实践活动结合实施科学教育。学校开展“学校倡导、家长主导、社区引导”的“三导”学伴小组研学活动,老师们和家长志愿者利用假期带学生走进社区、工厂、市场,中国轻纺城、黄酒厂、安昌酱园、皋埠中芯国际、柯北CBD、蓝印小镇……开展实践活动。学校结合绍兴特产、支柱性产业、地域文化、传统节日,整合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了场景式科学教育实践课程。如利用绍兴科技馆的场馆资源开发《纺织与印染中的机械》《游乐场里的科学》等项目;针对“三缸”文化和绍兴特产,深入酒厂、酱油厂等企业,开发《酒与酱—绍兴的微生物》《清明—漆器》等项目,使学生在具体的项目学习框架指引下开展生产、生活劳动。科学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