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春节的两个消息都很令人振奋。一是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是2025“祝福·绍兴古城过大年”活动敲定,越城区将斥巨资为古城春节文旅加码。
“绍兴古城过大年”活动已办到第三届了,但因为春节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古城蛇年新春过大年活动有了别样的意义,可以称之为“绍兴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不管这次实践是否能起到轰动效应,至少说明绍兴古城在以实际行动为春节添彩,在以江南风情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春节,作为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文化影响力正在走向世界。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春节视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口以各种形式庆祝春节。为什么春节这么红?难道仅仅是因为一个超长的假期?显然不是,在国人心里,早已把春节视为团圆、吉祥、喜庆、和谐的文化图腾,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情感聚合,是万千家庭的亲情回归,其中的伦理价值、文化意义、社会凝聚是其他传统节日所无法比拟的。正因为春节的特殊性,所以春节承载了许多传统文化意象,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鲁迅小说《祝福》以极尽细腻的笔触描摹了一个绍兴传统春节的祈福场景,这个场景如今仍在春节的鲁迅故里复制演绎,吸引许多游客沉浸式感受鲁迅笔下的祝福仪式。
那么,透过春节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视角,打量“古城过大年”的载体,能否承载起水乡春节的人类非物产文化遗产深度与广度?据越城区这次发布的春节项目意见征询表可知,蛇年春节“古城过大年”活动主要涉及新春灯会、绍兴大集、新春年俗、古城巡岁、大年大戏、市井艺演、元宵灯谜等七大类文化项目,包含了场景仪式、地方美食、传统曲艺、文化体验、互动参与等各类节目,应该说容量很大、跨度很长、黏性极强。但是与过去的二届相比,似乎并没有延伸和拓展,古城“处处是新春、处处有看点”的氛围感并没有很大提升,内容与形式都很传统,显然缺乏更为个性化的策划与地方性的包装。
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成功申报人类非物产文化遗产涵盖了全国各地的非遗文化,绍兴的春节无疑是“大非遗”中的一个优质细胞,如何让“古城过大年”生发出绍式人类非物产文化遗产的魅力与引力,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并实践的。
我认为要紧紧抓住春节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契机,全面打捞绍兴的春节非遗,特别是展示民风民俗、家族亲情、祈福纳祥、乡村年味、古城人文等传统文化因子,要进行系统性地梳理归类,要予以传承创新,要为之注入时尚的活力,要使之激发文旅的价值,充分利用绍兴的小巷、古桥、运河、台门等自然与社会资源,融入绍兴的名酒、特产、美食、戏曲、书法等传统名优产品与地方特色文化,规划设计出横跨古城2500多年的春节非遗系列传承,让世界看到一个别样的绍兴春节,这是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文化密码,也是“古城过大年”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