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静静
初冬,上虞区白马湖边的春晖中学,昼夜温差很大,但是,文学的热度特别高。12月1日上午,一场由《人民文学》副主编、文学博士陈涛主持,著名作家张炜、诗人于坚主讲的文学大讲堂吸引了台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作家们毫无保留地分享着自己的创作感悟和对文学的理解。晚上,“白马湖文学之夜”进行了首届“白马湖散文奖”颁奖。
“白马湖散文奖”以上世纪20年代在春晖中学任教的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等名师硕彦所创作散文形成的风格流派而命名。为弘扬春晖文化,传承发扬白马湖文学流派,今年2月,上虞区特向全国征集“白马湖散文奖”作品,评奖范围为散文作品集、单篇散文作品。首届“白马湖散文奖”共设大奖2人、优秀奖8人。
文学之力
塑造精神世界
“我很羡慕你们,有这么好的校园环境。”“白马湖散文奖”获得者张炜分享了自己的文学之路,他的中学时代,有一位热爱文学的校长,不仅创办了《山花》校刊,还在课堂上朗读他的文章,引领他走上文学之路,从此一写就是50多年。
“当你写了300多万字时,才会发现笔稍微地会听话些。”到2019年,张炜已著有2500万字的作品,他说自己是最早一批会电脑写作的作家,但这几年,他一直坚持用笔写作。在外人看来是苦役般的写作,却让他的内心充满了巨大快乐,斗室寂寞,但创作的过程如同上苍给予国王创造一个世界的权利。
于坚和张炜同为“白马湖散文奖”获得者,还曾同为朱自清散文奖得主。于坚说,他对文学的理解,就是以文字照亮生命动物性黑暗。他在12岁那年读完了《鲁迅全集》,16岁开始写第一首诗,写作让他有存在感。每天早上5点,于坚就开始写作。他说青少年时期得努力学习,打下的基础一生管用。
第二次来到春晖中学的陈涛在两个小时间的座谈主持中,替台下观众不断提问。两位作家都提到“坚持”两字,“如果要成为一个作家,坚持真的非常重要。”张炜和于坚勉励大家,写作需要热爱和执着。
互动环节,学子们纷纷向文坛前辈提问,从中获得启发和力量。
上虞区文联负责人认为,组织这场近距离与文学大家对话的机会,聆听他们的创作经验,目的就是在莘莘学子心中播撒文学种子,希望广大文学爱好者树立高远的创作志向,推进上虞的文学创作。
“白马湖散文奖”
激励创作攀峰
昨天,张炜、于坚、习习、李青松、阿舍、鲍坚等来自全国各地的10名优秀获奖作家齐聚上虞,现身“白马湖文学之夜”,也让百年名校更是熠熠生辉。
首届“白马湖散文奖”由《人民文学》杂志社、浙江省作家协会任学术指导,上虞区人民政府主办,上虞区委宣传部及上虞区文联承办。
颁奖晚会同时融入春晖主题的白马湖经典作家散文片段朗诵、弦乐四重奏《春晖》、越剧小戏《陈春澜》、大型舞蹈《春晖之光》等节目,以艺术形式充分展示春晖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示中国现代“白马湖派”散文创作的优秀成果。
在奖项评选过程中,主办方累计收到参赛作品390件,其中散文集142件,单篇散文248件。
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认为,“白马湖散文奖”虽然是第一次颁奖,却意味和昭示着上虞这块文学土地将会有光辉灿烂的未来,“浙江正在激活5000年文明的细胞,这次我来到上虞,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细胞都被激活了”。
“白马湖散文奖”旨在进一步激活“春晖文化基因”,传承发扬白马湖文学流派,聚力打造“现代教育、人文日新”文化标识。
上虞作家赵畅创作的《越窑青瓷:夺得千峰翠色来》获得“白马湖散文奖”优秀奖。组委会给予的颁奖辞是:以小见大的同时注重瓷外意象,写作具有独特的人文质地,带领我们穿越历史尘雾,看见劳动人民的平凡和伟大。“我愿意追随白马湖散文流派这些大先生们的脚步,不忘初心,传承创新。”他的获奖感言同样生动。
白马湖畔,因为一场文学盛典,注定留下了一笔浓墨重彩的文学记忆,更见证了新时代文学的荣光。
近年来,上虞区坚持“青春之城”建设总战略,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群众主体、开放融合,全面推动以“孝德、瓷源、东山、春晖”以及大运河文化等为代表的“4+X”地域特色文化物化活化转化,进一步重塑城市文化体系、厚植城市文化气质、彰显城市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