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在重新定义教育和教师。我们亟须构建与之匹配的教育理念、体系与范式,这既是挑战,更是百年未有之机遇。唯有把握这一历史进程,才能推动教育真正走向现代化。”日前,在民进中央主办的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202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永智表示,教育的核心目标必须发生深刻的价值转变——从“为生存而教育”转向“为生活而教育”。
自2007年起,民进中央每年在教师节前举办中国教师发展论坛,聚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形成了教育领域议政活动的品牌。今年的论坛上,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20余位专家学者就“AI时代,我们如何做教师”等问题展开了深度讨论。
从“独舞者”到“共舞者”
人工智能正以超越人类认知的速度不断蔓延至社会的各个角落。“原本预测AI需要到2035年才能达到奥数竞赛水平,实际上2024年就已实现。”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学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珏说,“正如业界所言:AI的一天,相当于人间一年。其迭代速率已超出人类直觉的理解范围。”
人工智能时代发展如此迅猛,教师何去何从?这已经是一个老话题。
“我记得20年前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就曾有人讨论教师会不会消失、学校会不会消失。如今20多年过去了,教师依然在,学校也依然在。”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提出,“现在人工智能兴起,同样的问题再次被提出来。但我相信,再过20年回头看,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答案为什么是否定的?在余胜泉等许多专家看来,无论在何种场景下,教育与教师的“在场”是不可替代的,“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教师,但会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可能会替代那些不愿或不会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
无疑,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深刻转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深受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影响,认为知识是确凿且稳固的,可以通过教学被完整传递。巴西教育家弗莱雷批判这是‘囤积式教育’的模式,其课堂样态便是教师的‘独舞’或‘领舞’。”李永智说,智能时代的教师应成为“编舞者”与“共舞者”——通过设计情境、引导体验、激发创造,帮助学生在与世界互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模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成为教学相长的合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宋萑同样提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工作中最容易被智能化替代的恰恰是最容易“教”的部分;而最难培养的素养,如身心和谐、品格发展,反而更需要教师的介入。
“这意味着教师的工作重心应从知识传递转向价值引领、情感陪伴与成长引导。AI可以成为强有力的工具,但它不应取代教师的主体性。”宋萑说,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向“情感联结与复杂决策者”。对此,四川省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同样认为,未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给学生提供情绪价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熊璋认为,人工智能素养是未来教师的发展之本。“人工智能素养是智能社会的必备素养,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要成为合格的教师,就必须率先提升自身的人工智能素养,实现从数字素养与技能到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
“掌握技术,才能避免被技术主导”
人工智能虽好,却不可滥用。
“在人工智能时代必须警惕技术应用的副作用。研究表明,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某些认知能力不可逆的退化。教师若长期依赖AI完成教案设计、学情判断等核心工作,其专业能力可能空心化。”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认知与技术研究所主任徐晓东提醒教师,千万不可被技术所“奴役”。
正如李永智在分享中所说,“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当中,如果教育走在技术前面,那么社会就会繁荣、和谐;但是如果技术走到教育前面,教育滞后于技术,社会就会出现阵痛”。(未完待续)
(据《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