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当阳光透过瓶子……

日期:10-08
字号:
版面:第07版:绍兴教育导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教育的契机,总是藏于一些很不经意的事件。也许是一次争吵,也许是一个玩笑……而这个故事,要从小小的饮料瓶说起。

  “老师,你快管管小A吧!”小B来到办公室面露难色地说,“他最近很喜欢收集别人喝过的饮料瓶,有时候还会把瓶子放在我的桌子下面,我总觉得不太干净……”据小B所言,学生中甚至有人开始嘲笑小A了,可他还是固执地捡瓶子。我联想起小A近期的沉默寡言,总觉得这里面肯定有故事。

  一、家访

  经过几天的观察和旁敲侧击,事情的真相依旧犹抱琵琶半遮面。为了找到问题的根源,我决定登门家访了解情况。

  来到小A家中,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家居环境。提及瓶子的事,小A妈妈坦言她也早就关注到了,但也想不通不缺零花钱的小A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说着,她便带我走进了小A的房间。打开房门一刹那,我愣在了原地,一排排被洗得干干净净的塑料瓶被整齐地排列在窗台下,阳光透过,显得熠熠生辉。床头柜上摆着一张小A和外婆的合影,小A妈妈讲到,他从小是外婆带大的。

  正当我怔在原地时,小A从书房走了出来。“小A妈妈,我想和小A单独聊聊,可以吗?”得到肯定的回复,我和小A在书桌前坐了下来。“我离300个瓶子,只差十七八个了……”瓶子的故事终于揭开了面纱。原来,小A外婆在世的时候就曾经为小A攒瓶子买新书包,可新书包刚到手没多久,外婆就离开了人世。“只要攒够300个瓶子,就可以为外婆买一个漂亮的相框。”他低着头,浓密的睫毛有些湿润。也许小A只是想用同样的方式反哺外婆,这种淳朴的捡瓶子行为成了他寄托情感的唯一方式。

  二、“看望”

  很快,清明假期临近,班里组织了为烈士扫墓的活动。随后,我向小A发出邀请:“烈士是要被永远铭记的,但我们小A也有自己最想记住的人,对吗?”他的眼神清澈无比,又透着一丝伤感。停顿片刻后,他点了点头。我陪他来到了他外婆的墓碑前,平日里这个沉郁的男孩,此刻却满脸笑容。

  “外婆,学校门口的礼品店有一个很好看的相框,我觉得很适合您,您一定会很喜欢的,对不对?”万籁俱寂,唯有风声。

  暮色降临,夕阳照在小A单薄的肩头,我却仿佛在地上看到了一个大人的影子。

  我借机告诉小A,情感的释放是需要用正确方式的,而扫墓不仅可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也可以释放自己的情绪。这之后,我和小A约定每个月都一起去“看望”一次他的外婆,我想让小A通过这样的方式,合理表达对外婆的感恩与悼念。

  三、树洞

  小A对外婆的情感本身并无过错,只是缺乏情感宣泄的载体。因而,我为小A单独设计了一个情感树洞,当他思念外婆的时候,就往树洞里丢进一只纸飞机,并写上对外婆说的话。

  我观察到小A第一次尝试去丢纸飞机的时候,蹑手蹑脚,神情犹豫,每靠近树洞一步,都会迟疑一下——而在纸飞机入洞的一瞬,不经意的笑容在他嘴角微微漾起。

  慢慢地,树洞中的纸飞机越来越多,他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四、交流

  除了情感树洞,我也邀请小A妈妈多同孩子交流,成为孩子情感倾诉的对象。小A妈妈欣然接受了我的“亲子时间”提议,工作再忙,也要每晚抽出15分钟时间陪小A聊天,并互相分享当天发生的趣事。同时,通过母亲之口,讲讲和外婆的趣事,小A既能在和母亲聊外婆的过程中进一步走近外婆,也能在与母亲的相处中感受温暖的母子情,以此替代对已逝外婆的思念。

  五、同伴

  青少年的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援手就是同伴帮助。小A过分依赖外婆,捡瓶子的执念使得小A和同学的关系疏远。我知道小A的数学成绩在班里是遥遥领先的,因此,我在班内设立了“小组互助制度”,并鼓励小A主动指导班内其他同学数学题。在互相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他与同学的有效沟通,改善其他人对他的看法与态度。也让他意识到,人的情感不只有与外婆的亲情,更有与同学的同伴情谊。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情感树洞中投入纸飞机的次数渐渐减少了。

  再过了一段时间,小A兴奋地告诉我,他已经买到了心仪的相框,不用再收集饮料瓶了;随后,我与小A妈妈沟通,了解到小A越来越愿意敞开心扉,喜欢同她分享学校中发生的点滴小事;班级内越来越多的孩子向我反馈小A是个倾囊相助的“好老师”。

  一段时间后,小A被评为市级“数学少年”,他高兴地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我要用拿到的奖金请大家喝可乐!”班内响起了轰鸣的掌声,不知是谁突然戏谑地问了一句:“那喝完的饮料瓶呢?”

  此时,我们只听到小A大笑着说:“当然还是给我咯!”

  空气突然凝固了,难道他又要重蹈覆辙?

  “然后我要送给捡废品的老爷爷!”

  大家都笑了。在一片笑声中,我看见一张最灿烂的笑脸,他手中握着一架纸飞机,往他的情感树洞走去……

  点评

  丧失哀伤是指个体经历丧失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情绪和行为反应。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他们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生死的概念,因此,丧失哀伤可能会更加复杂和深刻:小A沉默地捡拾废弃瓶子,像拾荒者般固执;全然不顾同学的窃笑,活在自己的悲伤里;用300个瓶子的执念,笨拙地缝补记忆的豁口……

  未成年人会表现出如小A般悲伤、无助等情绪,也有可能会出现行为上的变化,如退缩、攻击性行为等,这些都是正常的。

  楼老师敏锐地察觉到,并选择蹲下来,凝视这些被阳光擦亮的塑料瓶,成为破译心灵的考古学家。她为小A凿出情感树洞,任纸飞机载着思念滑入幽深,却不忘在洞口种下希望的藤蔓——让数学天赋成为联通同伴的桥,使“公益赠瓶”化作自尊的铠甲。当亲子对话因岁月蒙尘,她轻轻递上“15分钟”的烛火,让母亲的呢喃与外婆的旧事交织成温暖的茧。这些举措毫无斧凿痕迹,却处处透露着托举的爱。

  ——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德育教研员(兼) 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