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闪烁,故事扣动心弦;光影流转,情节引人入胜……当光影走进课堂,一部部新老电影化为多元思政的一环,成为活化德育载体的新抓手。近日,记者走进我市两所学校,了解“光影课堂”背后的故事。
德育为基,光影为媒
走进越城区富盛镇中心小学,师生们正在观看经典抗战影片《地道战》,这是越城区实施的“光影伴我成长”项目中的一幕。
本学期起,越城区富盛镇中心小学围绕德育目标,结合课本知识,积极打造富有特色的光影育人体系。该校校长田卫东介绍:“我们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让学生每学期都能在校园里观看不少于4场电影。借助电影的声与光,引领学生立体式沉浸于爱国主义教育中。”
为了提升观影效果,该校分层次设计了3套“观影笔记”,分别面向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与五六年级。打开“观影笔记”,“光影课堂”总目录中罗列了多部影片,全部由学校精心挑选,内容涵盖了知识科普、重大历史事件、课文名篇改编以及国外经典等。如《时间的测量与演进——时间工厂》《最可爱的人》《城南旧事》以及《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学校推出了不同形式的观影记录方式。针对一二年级,学生主要通过绘画形式,记录自己喜欢的电影情节;针对三四年级,“观影笔记”设计了任务栏,如为影片《最可爱的人》设计完成“英雄印象卡”、画出难忘情节以及回答“为什么他们是最可爱的人”等3个任务;针对五六年级,同样设计了观影任务栏,但文字要求更高,学生需要对电影情节、思想传达有更深刻的领悟。
“很多电影与课本知识是可以融合的,例如影片《城南旧事》的美工与音乐就非常经典,其中的一些故事情节也被收录在语文课本中。”田卫东说。经典电影的语言文字、视觉效果等,能够带给学生很强的审美启发,不少学生在观影后,用作文、绘画甚至小报的形式,记录自己的观后感,收获满满。为此,该校还推出了很多激励方式。“我们选择优秀的学生作品向全校师生展示,这对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的建立与提升,有着很明显的效果。”田卫东表示。在此过程中,有不少学生对文学、美术、音乐产生了兴趣,他们的潜能慢慢得到了激发,收获了成长。
知行合一,浸润心灵
在上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康居路校区的开学典礼上,学校进行了《南京照相馆》影视片段的展映与导演创作故事的视频分享。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举起手,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如果你是影片中的阿金、阿昌,你会如何守护这些珍贵的照片?”不少学生认真思考,精彩作答。
据悉,该校积极响应上虞区打造“光影课堂”的行动,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分层有序地开展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具体而言,我们的做法分为3个层面:一段一进阶,基于‘学生立场’的目标融进;一月一主题,指向‘育人根本’的学科融合;一周一导航,致力‘知行合一’的内驱融通。”该校党支部副书记徐益锋介绍。
以刚刚过去的9月为例,该校不仅带领学生共赏爱国主义电影,还在现场播放了中国军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影像。“光影能够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感受,可以利用多种表达媒介向学生立体地传达爱国、奉献、团结等美好的精神品质。”徐益锋介绍,令他感动的是,一些学生还上台开展了“烽火回响剧场”表演,再现了《南京照相馆》中的经典片段。
光影传达的思想与精神,如何融入学生的日常?该校把“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视为重要突破口。学校认为,好习惯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生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知道正确的行为准则”,更应学会将其转化为日常的实际行动。比如,在课堂上保持专注、认真学习,对应的是部分影片传达的“严守纪律”精神;在吃饭时,坚持践行光盘行动,不浪费食物,对应的是影片中“珍惜物资”的品德;在社交中,要与同学保持友爱,互助和谐,对应影片中的“团结互助”精神。
从银幕中的正能量到现实中的好习惯,打通了光影育人的实践通道,接下来,学校将继续探索更多路径,立体式打造育人载体,让德育浸润童心,赋能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