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科创共同体要筑牢“六张网”
日期:10-07
潘秋晨 陆军荣
面对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化、从应用研究向市场化推进,长三角地区须从区域六大网络切入,厘清合作网络组织逻辑并强化组织能力,营造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共生网络是前置网和基础网。筑牢共生网络一方面需提升基础设施一体衔接效率,保持人流、车流、物流、信息流等的高通达度和高流量,使城市之间在产业、人口、资金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增强。另一方面需协同谋划共同区域、共同载体等,增强创新主体的互补性、关联性特征,使地区间具备更易打破要素对流壁垒的发展环境。
知识网络是介质网和渗透网。跨区域合作中,各类创新主体将新知识、新方法、新发现转化为自身的科研或技术能力,使知识集聚扩散路径相互交织,构筑了或疏或密的知识网络。立足长三角合作实践,筑牢知识网络的逻辑在于:其一,促进多类知识源头交互渗透,以高校院所为“轴心”,推进校企、校地、校(产业)园等合作;其二,支持同类型知识创造主体跨域组建发展联盟、技术平台、创新中心等,引导国家实验室、高校重点实验室交叉合作;其三,构建和畅通知识传播路径,促进专家学者、技术人才等的专业资质跨区域互认,支持仪器设备、研发载体等有益于知识创造的资源共享。
服务网络是赋能网和支持网。结合一体化发展实践,服务网络组织逻辑体现为:其一,降低服务资源跨域供给壁垒,提升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社会关系流等协同赋能成效。其二,破除信息要素流通壁垒,提高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其三,构建一体化服务体制机制,打通跨部门服务屏障。
创新网络是中枢网和衔接网。创新网络涉及多主体、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创新活动,重在围绕区域创新的共同优势、战略需求等联动合作,其组织逻辑体现为:其一共延长板,“拔高”战略优势。其二对接资源,提升创新策源能级。其三优化配置,提高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效率与实绩。围绕转化效率,建立区域技术交易市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盟等,并依托数据平台共享成果信息、技术需求等数据。围绕转化实效,以新型研发机构为资源配置枢纽,使研发、测试、转化等关键环节由一个平台、一种运作机制统一协调对接,加快新兴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产业网络是联动合作的主体网和骨架网。发挥产业网络牵引其他网络的主体作用,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才可能实现区域科技和产业创新统筹。产业网络组织逻辑可分两条主线。一是产业间协同布局,探索园区共建、一区多园、飞地经济等一体化合作模式,使生产要素的分离和整合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中发生。二是行业内良性竞合,支持领先企业以扩散、转移、传播等途径,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再配置技术、知识、信息等优势要素,联动扩大全产业链规模并增强全产业创新竞争力。
价值网络是联动合作的目的网和底层网。进行科技和产业创新统筹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和共享创新产出,上游网络衍生的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成果,都要在这一流动性结构中实现价值增值和分配。价值网络组织重在以市场化机制提升协同创新绩效。一是围绕企业,按“金融+市场”组织逻辑,提升协同创新的市场预期。二是围绕项目,按“资本+股权”组织逻辑,优化创新激励方式。三是围绕城市,按“财政+税收”组织逻辑,围绕市场价值增量进行收入分享。
(据《文汇报》 本报有删节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