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孙夏莹
“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9月29日下午,嵊州市三江街道江南未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婉转的唱腔如清泉流淌,几位学员两两搭档,排演着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经典桥段。
“这指尖不是僵的,要像兰花,含着气、带着情……”现场,嵊州市文化特派员、嵊州市越剧团退休职工过君英一边解释,一边穿梭于学员之间,耐心地校正每一个动作。这种“搭档式”学习让学员在互相观察与配合中快速进步,极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度。
“现在,我们社区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了。”江南社区工作人员陈帅男说,国庆前夕,在过君英的策划推动下,第三届“嵊州村越”全国赛“全国范儿”单元的复赛选手和“满江红”文工团齐聚社区,以戏会友、以腔传情,开展了一场融合越剧展演、理论宣讲与文明新风的“文艺快闪”。
“这样的情形,在一年多前简直难以想像。”陈帅男说,当时,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经常面临“人员少、节目旧、组织难”的困境。去年年底,过君英派驻社区后,从培养文艺骨干入手,开办越剧培训班,开展系统教学。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学员,她还增设发声矫正与基本功训练等,让他们在循序渐进中领略越剧艺术的精髓。
这种“下沉式”的精准辅导,击中了基层文化需求的痛点。今年59岁的退休职工何群,曾是各类越剧培训班的“常客”,但水平总不见长。有了专业指导老师后,动作有板有眼,变得耐看了。学员黄苗娟在今年“嵊州村越”中凭借扎实的功底挺进了市内赛八强。学员宋林平如今已成为社区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在10月7日嵊州市文化广场举办的中秋晚会上,她将担任主持并与表演者们同唱越剧选段。
能歌善舞的文艺爱好者越来越多,社区文化的供给也实现了从“寥若晨星”到“百花齐放”的飞跃,居民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品类繁多、水准专业的文化大餐。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创文化”,在文化特派员的帮助下,江南社区走出了一条文化振兴的新路径。在这里,戏曲从高雅的舞台“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居民们触手可及的艺术享受与精神滋养。“文化特派员带来的不仅是专业的艺术指导,更激发了居民的文化创造热情。”嵊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主任冯波说,婉转越音唱响的不仅是基层群众文化自信的动人乐章,还让传统文化在社区这片沃土上深深扎根、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