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又到“中秋”月圆时

日期:10-06
字号:
版面:第04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赵 畅

  秋容如拭,秋夜澄怀。

  中秋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的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从童年开始,在我们的内心,中秋恍如一泓灵动的清泉,似乎总蕴藏着浓情厚意,饱含着一往情深。以至到了老年,无论是依依难舍地惜别,还是款款深情地守候,中秋都滋长我们的情绪,比如亲情、团圆,比如寻根、报本。

  言及中秋,就断断离不开月饼,因为自古至今月饼就是中秋的生动载体,是人们庆贺中秋佳节的最好礼物之一。上个世纪60年代,我寄养在浙东四明山麓小山村祖父祖母家。每到中秋,亲戚之间互赠月饼已然成为一种习俗。然而,毕竟生活在一个物资严重匮乏的年代,基于节约的考量,作为礼品的月饼大都处在一手进一手出的轮转之中,真正留在自己家中的并不多,换言之,吃月饼几乎成为一种奢望。

  因为珍贵,家里的月饼总是被祖母放置在极为隐秘之处,既是为了防被老鼠、蟑螂啃咬,也是为了防大叔小叔贪嘴。但中秋这一天晚上,祖母总是会拿出仅存的几只月饼,将其切成若干等分,并烧上几道好菜,再上一壶糟烧酒。此时此刻,家里楼下的所有窗户定然被次第打开,为的是让满月的清辉如潮水般地泻入屋内。于是乎,一边跑到窗口去定定欣赏明澈闪亮的月光,好生喜欢地说上一句“哦,中秋的月确实是格外的圆”;一边品着酒,就着月饼,便自成为村民们赏月最为质朴而浪漫的样式。是夜,月圆的中秋,挂着晶莹的银露,在时间的扉页上,滑进我的眼眸,溅起点点苍白的酸楚——我知道,自己已有很长时间没见到父母和大姐小妹了。平日里嘻嘻哈哈与伙伴们玩耍,这份思念被淡忘了,然而,中秋之夜我却分明守候着一份期待:能够早日再见父母和姐妹。深夜,我依然醒着,透过楼上木制窗户的缝隙,对着月亮,我猜想着父亲、母亲和大姐小妹今晚是否吃了月饼,不知他们想我了没有,他们还好吗……如此想着念着,不知何时已沉沉稳稳地睡去。

  在过往的时日里,有一个中秋节注定令我刻骨铭心、挥之不去。那时候,父亲与我们隔离分居。我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中秋月圆的夜晚。月光朗照,一地流银,婆娑的树枝在秋风中摇曳,苍穹中繁星点点像千万盏孔明灯。正当我赏月之时,母亲把我叫到她跟前,将写好的条子放入我的上衣口袋里,并用别针封住口袋。“是不是又要送到我爸那里去?”我诧异地问。“是的,今天是中秋节,让你爸也尝尝月饼。”母亲边回答边将几只月饼郑重其事地放进纸盒里。为方便携带,母亲还特地像商店里的营业员阿姨那样给月饼盒缚了绳子。

  父亲驻地离我们家一里半路,约摸二十分钟后,我才到达父亲那里。父亲颇感意外,愁苦的脸上顿时漾出满脸的惊喜。他一边让我吃饼干,一边赶紧熟练地打开别针,从我的口袋里取出母亲写给他的信。知道捎有月饼,他又立马拿出月饼让我吃。我告诉他:“我已经吃过了,你留着自己慢慢吃吧。”父亲说:“月饼要一起吃才能带来圆满的好运,我们一家才能早日团圆!”看到我拿起月饼吃了,父亲这才将月饼送往自己嘴中。可咬了一口,未等咀嚼,父亲又赶忙续读母亲的信。吃着、读着,读着、吃着,但见父亲泪水夺眶而出。不知怎的,他竟将仅仅咬了一口的月饼放到盘子里,信手从抽屉里拿出纸笔,给母亲写起了回信。写毕,他也如法炮制,将条子放入我的口袋并用别针封住。就要告别了,我与父亲紧紧相拥。此时此刻,见证我们分别场景的,唯有决堤的泪水、朗照的中秋月光,以及尚残留在嘴中那香甜的月饼味。

  2007年9月,因为组团赴欧洲招商,我竟在国外度过了一个难以忘怀的中秋节。那一天,我们一行六人正在冰岛开展活动。等到吃了晚饭,一位随行的企业家提了一句,“今天可是中秋节!”于是就像一缕风跟随一片云,像一脉溪流怀抱一座山川,像一把稻谷眷恋芳香的泥土,我们刹地被浓浓的乡愁簇拥着。“不瞒你们说,我早已准备了两只较大的硬被我留下来的月饼,为的就是要一起过个有特殊意义的中秋节。”被这位企业家暖心的提议所感动,我们立马在住宿的房间里准备最简单也是最隆重的仪式。

  在异国他乡,我们六位同伴忽然觉得自己成了游子。有一位女士竟还吟诵起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这样,中秋像一根时间发出的射线,以故乡为圆点,拉长我们的思念。中秋知乡愁,我们频频举杯,引燃对故乡对家的深深眷恋。让我们始料未及的是,此时两位旅居冰岛的华侨朋友竟然敲响了我们的房门,“今天是中秋节,我们特地赶来与你们一起庆祝呵!”随即场面迅速爆火,气氛骤然热烈。原来,中秋文化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成为全球华人独特的精神密码之一。

  在中华民族的中秋文化里,既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磅礴胸怀,又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博爱情怀;既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意境,又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真挚感情。这些内在的文化元素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反而愈发闪耀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以至成为中秋节最富表情、最能煽情、最为传情的“广告语”。自然,它也成为激发潜藏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心底里那道浓浓乡愁的“闸口”。

  又一个中秋佳节来临,期待着当一轮明月升起的时候,一家人能够放下手机,放下羁绊,放下纷扰,与心爱的家人一起品茗赏月吃月饼,或与久违的友人一起聆听那来自远方的古老回音,那是怎样的一种福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