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童 波
9月26日至28日,“古越焕新韵,非遗正青春——第十一届绍兴非遗集市”在绍兴天地举行。本届非遗集市通过“青春创享”“手作体验”“全城悦享”“越地故事”“好戏连台”5大板块,以全市非遗保护载体联动、展示展销、戏曲展演、评选比赛、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把绍兴的优秀非遗资源转化为可看、可听、可玩、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服务或产品。从2015年开始,绍兴已连续举办十一届非遗集市活动,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是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工作理念的生动实践。
旅游非遗融合发展
绍兴黄酒、嵊州小笼包、安昌腊肠、夹塘大糕、岭北盐焗鸡、新昌芋饺等非遗美食,越窑青瓷、嵊州竹编等传统技艺手作……本届绍兴非遗集市汇集了近100项绍兴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沿街展销,并特邀杭州雕版印刷技艺、宁波手工炒货炒制技艺等10余项省内非遗项目进行交流展示。还举行“名城绍兴 乐享金秋——绍兴非遗 全城悦享”活动,集结非遗门店、曲艺书场、研学基地、非遗“茶空间”、非遗体验点等全市近60家非遗保护载体联动开展系列惠民活动。
近年来,绍兴持续推动非遗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持续开展非遗进景区和景点建设,先后认定绍兴市非遗旅游景区33家、非遗主题街区5家,编著了《流动的文化——绍兴非遗主题活动和非遗旅游景区导览手册》;持续推进非遗研学体验服务,出台实施《非遗研学游基地认定要求》,认定市级非遗研学游基地20个,创建省级非遗体验点6个,深入推进绍兴非遗研学游服务;全市联动开展“非遗兴乡大巡游”活动,有效激活了一大批传统舞蹈、音乐、体育类项目的传承活力,提升了相关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和村落知名度。
与此同时,我市聚力创建“绍兴非遗客厅”,开展非遗形象门店建设,积极打造建设“非遗茶空间”,培育建设“非遗体验点”,等等。
据介绍,去年11月,绍兴黄酒酿制体验点、绍兴市越城区艺兰体验点、同山烧酒传统酿造体验点、天功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点、绍兴仁昌酱园体验点、嵊州越剧体验点6个非遗体验点成功入选《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点推荐目录》,“越红”“女儿红”“吕氏竹匠”“嵊州根雕”等4家省级非遗美学生活馆入选浙江省第一批省级非遗美学生活馆名单。
保护传统戏剧曲艺
本届绍兴非遗集市还举办了“绍兴梨园绝技绝活展演”和“绍兴曲艺新蕾专场”两场地方戏剧曲艺专场演出。
越剧《王阳明·我心光明》、新昌调腔《程婴救孤》选段、绍兴目连戏《跳无常》选段……越剧、新昌调腔、绍兴目连戏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吴凤花、王莺、田敏等纷纷亮相,与众多戏剧和曲艺新生代力量同台献艺,展现了地方戏剧曲艺的独特魅力。
绍兴是著名的戏剧曲艺之乡,越剧、绍剧、绍兴目连戏、新昌调腔、诸暨西路乱弹5大剧种,绍兴莲花落、绍兴词调、绍兴摊簧、绍兴平湖调、绍兴宣卷5大曲种,皆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外,还有绍兴评话、落地唱书等市级曲艺类非遗项目。
近年来,在传统戏剧的保护工作中,绍兴的越剧、绍剧、新昌调腔等非遗项目在专业剧团和民间团队的协力保护下稳步发展,濒危剧种绍兴目连戏、诸暨西路乱弹通过抢救性记录、人才培养、折子戏复排与演出等工作,实现新生与发展。
在曲艺保护工作中,通过几年探索,我市走出了一条阶梯式培养曲艺新传人及社会化传播的路径。从最初的开办普及培训班、传习班到“把根留住”绍兴地方曲艺传承创新团队建设、复排创排精品曲目、演出与辅导并举、曲艺书场建设等,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曲艺传承生态。同时,培育了稽山书场、越州书苑、娥江书场、莲花书场等一批曲艺书场,积极融入景区、历史街区等,传播绍兴曲艺文化。
讲好绍兴非遗故事
本届绍兴非遗集市期间,第十四届绍兴师爷讲故事比赛同步开启。比赛分少儿组和成年组。
“绍兴师爷讲故事”是一项旨在推动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与传播的品牌活动。这项全市性的讲故事展演比赛,自2012年起每年坚持举办,已连续举办13届。
据介绍,近年来,“绍兴师爷讲故事”品牌活动持续推进。2019年,该活动开启创新之路,启动了“绍兴故事汇”——民间故事传播行动。2020年,结合南宋文化节,举办了绍兴南宋故事大讲赛,在古城范围内遴选出100个具有古城标识度的传说故事,通过设置故事牌的形式(扫一扫故事牌上的二维码就能了解故事内容)讲好古城故事、传播古城故事。2021年适逢徐渭诞辰500周年,为传承弘扬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徐文长故事”,组织举办了徐文长故事大讲赛。与此同时,还组建了“越有故事——绍兴民间故事传承传播团”,通过推动队伍建设促进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传播弘扬徐文长故事、王羲之传说、西施传说、梁祝传说、绍兴师爷故事等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