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茹晨鸿
9月29日,西泠印社(绍兴)2025年十周年拍卖会举行。本次拍卖会从预展启幕便吸引了新老藏家与艺术爱好者的目光。这场汇聚8个专场、超2800件拍品的盛会,创下西泠印社绍兴拍卖会十年来拍品数量新高,成为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收藏活力的艺术盛宴。
绍兴元素融汇全场
走进拍卖会展厅,“绍兴基因”几乎无处不在,西泠印社挖掘的本土文化脉络,在这场拍卖会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吴冠中作品《鲁迅家乡》无疑是“绍兴元素”核心之一。这是他于1980年为葛冠卿所作。画作以简练的线条与明快的色彩,将绍兴水乡的精髓定格——白墙黑瓦错落排布,青石板路沿小河蜿蜒,几株垂柳轻拂水面,墨色笔触间既有现代艺术的张力,又饱含传统水墨的意蕴。驻足画前,仿佛能透过画面听见乌篷船的橹声,看见鲁迅笔下的江南市井。“吴冠中曾说,鲁迅是他的‘精神父亲’与‘人格老师’,这幅画不是简单的风景复刻,而是把对鲁迅精神的敬仰融入笔墨。”现场工作人员的讲解,让这幅作品的内涵愈发深刻,这不仅是“鲁迅家乡”的视觉呈现,更是一代艺术家的精神寄托。
古代书画板块则首次以“绍兴书画专题”的形式亮相。这是西泠印社绍兴拍卖会十年来首次以专题形式推出绍兴籍书画家作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当地的文化记忆。云门十子之一祁豸佳的草书《五言诗》,笔势流畅、气韵生动,字里行间尽显明清文人的洒脱风骨;以“万杆丛竹”闻名的史颜节所作竹图,竹叶疏密有致,竹竿挺拔有力,尽显文人画的雅致;朱瑞凝所绘《兰亭雅集》则再现了王羲之等名士曲水流觞的盛景,画面中人物神态各异,山石草木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穿越千年,置身那场文人盛会。此外,陈寿祺、韩咸、沈翼天等明清绍兴名家的墨宝也悉数亮相,这些作品或题诗咏景,或寄情抒怀,共同勾勒出绍兴千年书画文脉的传承轨迹。
“我们入驻绍兴十年,始终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挖掘和弘扬本地文化。”拍卖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次拍卖会从历代绍兴籍艺术家到以绍兴为主题的作品,从古代书画到近现代创作,“绍兴元素”贯穿全场,既是对本地文化的致敬,也让全国藏家通过艺术作品,读懂这座城市的历史与韵味。
拍品数量十年新高
本次拍卖会以超2800件拍品数量创下十年新高,涵盖中国书画、古今信札手迹、古玩杂件等8个专场,从清代重臣的手札到近现代大师的画作,从温润雅致的瓷器到名家篆刻的印砚,几乎覆盖了传统收藏的所有核心门类。
近现代书画专区堪称名家荟萃。齐白石的《延年寿酒图》是其中的热门拍品之一:画中一瓮赭色酒坛以留白手法凸显光泽,洋红秋菊绚烂绽放,菊叶老嫩分明,筋线枯劲有力。“这是白石老人88岁时的作品,你看他用色多大胆,却一点都不艳俗。”现场工作人员指着画作解释,“酒坛象征‘长寿’,秋菊代表‘坚韧’,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意象组合,正是齐白石作品的魅力所在。”
不远处,黄宾虹的《山居图》则以墨色取胜——积墨、破墨、渍墨、铺水诸法交互使用,密林陡壑、隐舍悬瀑在层层墨色中层次分明,气脉贯通,让不少观众驻足良久,细细品味“黑、密、厚、重”的宾虹画风。此外,吴昌硕的《顽石图》、任伯年的人物画等海派名家作品也一一亮相,完整呈现了早期海派笔墨从“融古”到“创新”的代际嬗变。
更让藏家兴奋的是“无底价拍品”的高占比。据统计,本次拍卖会中,书画类无底价起拍占比近4成,文房杂项类超7成,其中“虚斋、容膝斋二家藏书画”专场更是全场无底价起拍。对于新藏家而言,无底价机制无疑是“入门福利”;而对老藏家来说,这则是“淘惊喜”的机会,“藏家因拍卖相聚绍兴,在竞买之余,举杯黄酒、畅谈文化,这是属于西泠拍卖的绍兴雅集。”主办方介绍道。
信札文房相映成趣
如果说书画是“大艺术”,那么本次拍卖会上的信札手迹,则是打开传统文人“小生活”的钥匙——从清代重臣的日常通信,到文人案头的笔墨纸砚,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细腻的文化记忆。
“见晴堂藏札暨古今信札手迹”专场是本次拍卖会的“文化彩蛋”。这是时隔数年,绍兴拍场再现名人手迹专场。47通信札基本都出版于《清代名家法书》,涵盖刘墉、章士钊、沈尹默、翁同龢、严修、章炳麟等数十位清代重臣、学人、文人手迹。
其中,杜文澜、冯志沂诸家信札120余页,蔚为大观。专题内既可见诗稿往来之风雅,亦不乏政务履职之述要,又见证亲友往来之日常,多方面展现出清代独特的文人风貌。
47通古今信札手迹时间跨度由清代、民国直至当代。除陈用光、蔡畊、苏庚春、谭献等人同一上款外,另可睹各界名家墨迹风采,如傅抱石、陈佩秋、谢稚柳、唐云等艺术巨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