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一枚月饼的前世今生

日期:10-04
字号:
版面:第04版:新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李 莎

  “熬莲蓉如熬人生”,长篇小说《燕食记》是作家葛亮历经6年,熬出来的“家国三部曲”系列小说中的最后一部。《燕食记》入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10部提名作品,获得了第十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首奖。书中一段段情感和美食、粤剧、广彩等非遗交织在一起,丝缕分明;一样样小鲜颠簸在大中国的命运里,有序铺陈。把一部百年的岭南梦华录刻在一块月饼上,令人回味无穷。

  它是意境美的月饼。葛亮的祖父是美术家葛康俞教授,太舅公是陈独秀。渊源的家学,使他内心住着一个“老灵魂”,像丹青高手一样勾勒、铺陈、留白。

  容师傅回忆五举炒莲蓉:“那时他身量小,一口大锅,像是小艇,锅铲像是船桨。他就划啊划啊。那莲蓉渐渐地,就滑了,黏了,稠了。”容师傅教他边炒莲蓉,边唱儿歌。这段描写令人联想到白居易《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不仅令读者代入到容师傅爱怜、惜才的眼光,又展示了口传心授的传承,大音希声,令人动容。这炒莲蓉,做月饼的场景在书中多次出现,层层递进,熬莲蓉熬出一代代厨师不同的人生。

  它是滋味美的月饼。同钦楼飘摇百年而不倒,靠的是容师傅和师祖们打莲蓉的本事,鼎盛时代,一饼难求。书中,除了贯穿全书的月饼,还有那一道道岭南美食。无论是月傅独创的“熔金煮玉”“待鹤鸣”,还是太史第家宴上的“五蛇羹”。从师徒共创的“鸳鸯月饼”,到粤沪混血的“水晶生煎”,作者写尽岭南与江南、传统与现代的味觉交融。这些由文字高度还原的美食,有让人过目垂涎、后劲十足的魅力。

  它是音韵优美的月饼。小说粤韵悠长,令读者快速入乡随俗。尤其是小说中的对白,采用半粤语、半汉语的写法,有时作者留下注释,有时需读者联动上下文猜懂。语言呈现出了音乐美,读起来像在听粤剧。

  对食物的形容常常以动代静:“弹紧”“跳落嚟”“唰一声”精准,流畅,还带着粤味音效,让人宛若置身于茶楼。

  它是浩然壮美的月饼。小说始于小鲜,却不止于小鲜。上阕以广东近代革命为底色,从黄花岗起义等历史事件写到抗日战争时期,挥洒了一派浩然壮美之气。书中没有全景式的大叙述,而是通过叶七、韩式江等人影影绰绰的背影,草蛇灰线一般绘制出一幅别样的民族救亡图。

  月饼中“盐”的设定很妙。“吾之蜜糖,彼之砒霜”。盐,不仅是点拨徒弟的秘方,亦是为国杀敌的暗器。一个厨师把谋生的手艺当作武器,既符合逻辑,又令人拍案,师父不仅传授了做月饼的手艺,还传承了智勇双全的家国大义。

  它是生生不息的月饼。下阕以香港经济腾飞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非遗观”。这枚月饼从叶七的莲蓉枣泥月饼,到容贻生的三蓉月饼,最后容贻生和陈五举合创鸳鸯月饼;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从一脉单传,到向大众公开秘方。这个过程,也是旧传统与新时代磨合的过程。

  徒弟五举背叛师门,容师傅由愤怒到逐渐放下,最终师徒在比赛中,共炒莲蓉,再续前缘。作者表达了非遗并非等待拯救的挽歌,不是旧的遗产,而是在一代代传承人的手中成长、可以和每一个时代对话的活的传统。

  《燕食记》通过月饼这个小“切口”,为读者呈现了旧传统在新时代中的自我更新,在代代传承人生生不息坚守下,味与道、旧与新渐渐融合、绵延不断。

  这枚月饼不仅是一部百年粤港风云史,还是中国人心目中叫作“团圆”的精神图腾。它永远在农历八月十五守候,见证过广州得月阁的风流雅致,也经历过香港同钦楼的荣辱兴衰,历经了战火的淬炼、新时代的变迁。它生生不息,是因为它对“圆满”的向往从未改变。所有的缺憾都会在月圆之夜圆满,所有的别离都会在农历八月十五团圆,山河无恙,国富民安。

  作者系河南省郑州市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