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我省文化特派员制度实施一周年。一年来,全市文化特派员积极传播先进思想、传承乡土文脉、传带文化人才、传创文化产业,让农民群众看见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国庆假期,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跟着文化特派员看乡村蝶变,感悟文化力量,记录共富好故事。
■ 记者 翁佳美
金秋十月,蔗浪翻涌。诸暨市安华镇丰江周村的250亩甘蔗林即将迎来一场甜蜜蜕变。
不远处,“甜蜜丰江”共富工坊3.0提升项目工地上电弧闪烁,工人们正抓紧施工。休憩书吧、研学中心等空间已具雏形。这个以“甜蜜丰江”为核心的农文旅融合项目,未来将成为集非遗传承、产业展示、沉浸体验、研学教育与休闲消费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窗口。
“陈老师,您这假期也闲不住啊!”工地里,村民周泉平一眼认出了忙碌的身影,笑着迎了上去。被亲切招呼的,正是绍兴市文化特派员、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党政办主任陈航峰。过去一年多来,他已往返村里50余次。趁着国庆节放假,他专程赶来帮忙。
去年6月,陈航峰初到丰江周村时,这里承袭自清顺治年间的古法红糖制作技艺正面临困境:糖品虽好,却囿于包装陈旧、品类单一,市场竞争力不足。
“邻市义乌红糖声名远扬,我们的古法红糖如何突围?”在首次研讨会上,陈航峰认为,红糖不能只装在糖罐里,应该设法激发顾客的购买欲。在他的推动下,“青来乡甜”青年共创人文乡村行动在丰江周村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由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师生组成的团队从产品类型和包装设计两方面入手,着力提升市场吸引力。他们开发了多款面向青年女性市场的休闲红糖食品,并彻底改变了传统大桶简装的形象,设计出7大类、12个版本的全新包装方案。
去年秋冬,团队首次推出精包装红糖就供不应求。今年3月,丰江周村红糖产品已全部售罄。“今年我们计划备足6万公斤红糖!”村党委书记周阁法高兴地说。
国庆前夕,陈航峰与村干部敲定三款面向不同客群的新包装:传统匠心系列的“红运糖”、红色印记系列的“红忆糖”、健康之源系列的“红颜糖”。每款包装都如一本“丰江周故事集”——蔗叶肌理、熬糖火候、村民笑容,皆融入设计。
“以前红糖只能在集市散卖,如今成了有品牌的礼品,连外地客商都慕名而来。”周阁法说。2024年,该村红糖销售收入达220万元。
眼下,丰江周村对“甜蜜文章”有了更深思考,不仅要升级包装,还要对产业链进行系统重塑,即通过空间改造、功能升级、IP赋能,实现“颜值变现、文化出圈、产业共富”。
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在变革中找到了新位置。
10月1日上午,周泉平带着游客穿过田埂,途经研学广场、“渔乐”区,一路走进甘蔗田。“这100亩糖梗适合熬糖,那150亩果蔗适合鲜食……”以前,周泉平埋头种蔗,在共富工坊工作后,他已能熟练为游客讲解。在丰江周村,像他这样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已有80余名。
秋风拂过蔗林,绿浪层层。站在“甜蜜丰江”共富工坊3.0效果图前,陈航峰透露了新目标:“今年丰收季前,我们将在关键节点布设科普展示,以‘甘蔗的一生’为主线,串联完整研学动线。”这不仅呈现了红糖制作全过程,更搭建起一座连接城乡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