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童 波
上虞区永和镇朱巷村,是“太行山上的新闻战士”何云烈士的故乡。近日,在该镇永和馆和何云同志故居两大宣讲阵地,当地组织年轻干部开展沉浸式理论宣讲,讲述红色故事、时代变迁、文明新风等。今年6月永和镇发布“道响永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以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构建理论传播强基、文化服务惠民、文明风尚浸润、志愿帮扶暖心、品牌传播聚力“五位一体”工作体系,助力永和镇产城人文融合共富小镇建设。
理论宣讲激扬文明乡风
何为“道响永和”?永和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有关负责人介绍,“道响永和”的“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道”,更是永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建设幸福家园的共同奋斗之“道”。“响”是希望通过这个文明实践宣讲品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主流价值观念“响彻”永和大地,让文明新风尚“回响”在每个人的心间,最终汇聚成推动永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为此,永和镇实施了“镇域品牌打造”“精神沃土厚植”“文体惠民聚力”等行动。
尤其在精神沃土厚植行动方面,围绕精神文明建设等主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沉浸式、场景化、常态化的宣讲活动。健全青禾宣讲员队伍,积极从村社挖掘一线宣讲员,并定期吸纳、培养优秀人才,扩充队伍,持续打响“青禾”理论学习平台。在原有的以90后、95后镇村两级年轻干部、“三青(青年干部、青年返乡人群、青年创客)”为主体的一线宣讲员组成的“青禾宣讲团”基础上,新组建一支以少先队员为主体的“薪火少年团”,及一支以老党员、退伍老兵为主体的“荣光讲述者”队伍,宣讲力量涵盖老中青三代。8月中旬,“薪火少年团”的小宣讲员们开展了“烽火记忆照前路 永和少年说担当”红色宣讲活动。
建立“点单式”理论课程,邀请上虞区委党校等的教师为青年干部开展理论培训、宣讲指导,开展“农民思政课”,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传至千家万户。“农民思政课”作为“道响永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深化落地、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举措,以朱巷村省思政特色礼堂为基地,已举办二期,并设置“两山”理念等8门课程。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梁海飞以《“两山”理论赋能浙江“共富路”的二十年生动实践》为题,通过丰富内容和生动案例,为学员们讲授了精彩的第一课,也为永和镇探索绿色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法。
与此同时,永和镇与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筹建何云同志故居大学生思政教育基地。
公益服务提升文明素养
在永和镇,目之所及不仅有田园的美丽风光,更有文明之风涵养出的新风尚。
据介绍,永和镇还实施“时代新风培育”行动。健全“浙里新风·虞尚十礼”文明实践工作体系,谋划实施一批有特色、有时效、有影响力的活动,重点探索开展“少分一包烟、多献一份力”移风易俗、节俭婚宴行动。常态化组织“文明创建我参与”“垃圾分类我宣传”“交通安全我践行”“网络安全我守护”等全民文明素养提升活动。挖掘道德典型先进事迹,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选树宣推,推动群众精神共富。开展“书香永和”全民阅读活动,进一步激发群众阅读热情。
实施“公益暖心服务”行动。建立健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制机制,构建以乐和社工站建设为主线,镇村两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重点关注“一老一小”,以乐和社工站、孝德乐龄中心为活动主阵地,组织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日常定期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孝亲敬老月”集中开展空巢老人慰问、爱心理发等活动。以“和书房”活动为载体,持续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暑期夏令营等活动,切实擦亮“乐和”志愿服务品牌。大力倡导“知名人士公益+”模式,引导更多知名人士参与支持公益事业发展。依托平安宣教体验馆、“和书房”及文化礼堂等阵地,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全民国防、平安法治、安全技能等系列教育,提升全民思想政治素养。
永和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镇将把“道响永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打造为服务永和镇产城人文融合共富小镇建设的核心文化载体,形成理论传播精准化、文化活动品牌化、文明风尚全域化、志愿服务体系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样板,为永和镇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精神动力和文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