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村家宴中心 一扇乡风文明窗口
乡村“会客厅”飘出幸福味
■ 见习记者 张 柯
通讯员 黄叶华 金 霞
近年来,一个个功能齐全、充满烟火气的农村家宴中心在滨海新区各村落地投用。这些家宴中心不仅成为村民操办宴席的首选地,更通过功能拓展,成为集文化展示、邻里交流、养老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阵地。它们以“烟火气”凝聚人心,以“新风尚”引领文明,打造出村民家门口既便捷又有温度的生活场景。
马山街道尚巷村的“师爷大食堂”,便是滨海新区农村家宴中心建设的生动缩影。日前,这个由村内废旧厂房及部分存量资源改造而成的大食堂正式投用。投用首日,村里便出资摆起圆桌宴,邀请村内70周岁以上老人共享暖心大餐。
临近中午,大食堂后厨早已香气四溢,厨师谢国水和其他工作人员忙得热火朝天。不锈钢灶台前,一道道精心烹制的家常菜接连出锅。“今天凌晨3点多就去买菜了,冷菜加热菜总共20多道,麻油鸭、花蟹、基围虾、鳗鱼、大黄鱼都有。”谢国水一边颠勺一边笑着说,考虑到老年人牙口不好,所有菜品都做得格外软烂。
“开席咯!”随着一声吆喝,大食堂的前厅内,近10张圆桌依次排开,100多位老人围坐一堂,品尝着热气腾腾的家常菜,脸上满是笑意。“这环境比酒店还要好,来的老年朋友个个都高兴。”村民骆友云端着饭碗,与邻座老友畅谈甚欢;村民陆天成则连连称赞菜品口味,“荤素搭配得好,厨师手艺没话说!”
据了解,尚巷村的师爷大食堂总面积近500平方米,目前可容纳24桌家宴。“这里除了承接本村及周边村的宴席服务,还将用于接待研学团队、举办村晚等大型文体活动。”尚巷村党总支副书记骆志英表示,后续将增设电子屏、音响等设施,逐步将大食堂打造成集餐饮文化和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同样的热闹场景也在马山街道马山村上演。今年4月,马山村新建设的家宴中心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村内还邀请了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的大学生,共同为老人举办一场集体聚餐活动。汉服走秀、太极拳表演、歌曲演唱……在马山村家宴中心的多功能舞台上,大学生们带来的精彩节目轮番上演,与老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交织成温馨画面。表演结束后,老人们围坐餐桌旁,共享美味,畅谈家常。“以前办酒席要搭棚架灶,现在有了专业场地,更加便捷省心。”村民李大爷的话道出了众人的心声。
“马山村新建设的家宴中心共分为3层。”马山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层为家宴中心,配备配菜间、粗加工区、烹饪间、洗涤室、多功能舞台、480平方米的喜宴厅等场景,可容纳30桌;二层为文化租赁空间;三层则是包含乒乓球室、台球室、棋牌室在内的健身活动中心。投用至今,这里已承办多次村内会议、文艺演出、寿喜宴等活动,有效减轻了村民办席负担,促进了邻里互助、节俭办事的文明新风,成为丰富村民日常生活的新平台。
喜宴、生日宴、升学宴……孙端街道榆林村去年投用的家宴文化中心至今已承接了30余场村内宴席。占地面积1850平方米的建筑中,小包间、厨房、会客厅、多功能舞台、换衣室等功能区一应俱全。“现在,本村和周边村的村民经常来这里办酒席。”榆林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邀请亲朋好友热热闹闹聚一场,浓浓的乡情也在席间传递。
“农村家宴中心、文化礼堂、乡村博物馆等,都是展现乡风文明的重要窗口,也是提升村民幸福感的关键载体。”滨海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聚焦基层群众生活需求,以农村家宴中心等多元场景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功能布局、提升服务水平,为村民打造更多便捷、暖心的生活空间,让乡村生活更具品质、更富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