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东光路上暖意浓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 见习记者 傅平航 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9月,在越城区东光路上,如常集团·绍兴残疾人就业赋能基地正式揭牌成立,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同步启动,首期迎来了20名残疾人学员。作为绍兴残疾人就业赋能基地的核心载体,东光路不仅成为残疾人就业增收的重要空间,还为他们带来尊严,让他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一个人闯到一群人拼

  在东光路127号“爱的主题街”上,多彩的店铺招牌组成了最动人的风景线。与普通商业街不同,这里的每家店都承载着一段自强不息的创业故事,多元业态在互补中形成了独特的商业生态。

  “2020年8月刚入驻时,店里一天就两三笔生意,全靠‘朋友圈’和老客户撑着。”绍兴鼎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丁京华回忆起创业初期,语气里带着感慨。彼时的东光路,还没有“助残共富产业园”的概念,只有市残联搭建的简易孵化基地,而他是最早入驻的创业者之一。作为一名无臂残疾人,丁京华靠双脚练习书法、操作电脑,店铺主营的伴手礼、厨房小家电,最初连货源都要自己四处奔波对接。“现在不一样了,产业园帮我们整合了绍兴本地资源,采购渠道也比以前稳定不少。”丁京华说。

  沿街的盲人医疗按摩所里,来自武汉的周国,正在为顾客推拿。“朋友说这里待遇好、平台稳,我就过来了。”入职刚满一个月的他,已经积累了不少回头客。这家由多名持证盲人技师组成的诊所,是产业园第一批引进的特色项目之一,凭借专业服务在周边社区积累了良好口碑。负责人介绍,诊所不仅解决了盲人就业难题,更填补了东光路上专业康复按摩的空白。

  “再过两个月,患者就能用医保付款了。”广越堂负责人董大寨的话语里满是期待,这位盲协主席现在的创业版图颇具规模。2019年刚入驻的时候,他主要是办培训学校,教授企业经营管理、盲人按摩等课程,培训期一两个月。这几年来,培训结业的学员已有1500余人,其中不少残疾人通过培训掌握了就业技能。

  2024年,董大寨又在培训学校旁边开了广越堂诊所,如今刚满一年,门口贴着店庆福利海报。“现在很多盲人学员考出了医师证,却找不到合适的场地开诊所,绍兴这样的专业场地太少了。”董大寨说,作为盲协主席,他正计划着把广越堂的模式不断推广,“想帮更多盲人朋友搭建创业平台,让大家靠自己的手艺赚钱,活得有底气。”

  无声发艺的玻璃门上,“用心剪发,用爱沟通”的字样格外醒目。听障老板沈国权通过手写板与记者交流,旁边的告示牌上清晰标注着各类发型价格。“除了免租金,残联还帮我们装修店面,省了好几千元钱。”开业半年多来,这家由听障人士经营的理发店凭借精湛手艺和贴心服务,吸引了不少常客。更令人动容的是,沈国权还组建了爱心义剪队,定期到社区为老人免费服务。

  从鼎善文化的伴手礼,到广越堂的盲人诊所,再到无声发艺的贴心服务,东光路早已不是单一业态的创业街,而是集“零售、服务、培训、文创”于一体的残疾人创业就业集群。家住附近阳明华都小区的王阿姨告诉记者,以前走这条路觉得冷清,现在每天都能看到残疾人朋友忙碌的身影,他们比很多健全人还努力,看着就暖心。

  灵活做加减法,创业者轻装上阵

  东光路的热闹,背后离不开绍兴市残联的“精准托举”。“残疾人创业就业,最怕没场地、没资源、没底气,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扫清这些障碍。”绍兴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章洪敏的话,道出了残联工作的核心——不是简单给钱,而是搭建平台、链接资源、长效保障。

  对于残疾人创业者而言,租金是横在创业起步阶段的第一道“高墙”。临街商铺地理位置好、客流量大,但租金高昂;偏僻场地成本低,但难以吸引客源。而在东光路,免租几乎成为所有入驻项目的标配福利,直接为创业者卸下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丁京华的鼎善文化入驻时,残联不仅提供了数十平方米的临街商铺,还免了3年租金。无声发艺的店主更是切身感受到了这份雪中送炭的温暖。去年筹备开业时,除了享受3年房租全免的政策,残联还根据听障人士的使用习惯,为店面进行了免费装修。

  除了临街小店,残联还打造了规模化就业载体。2024年底,市助残共富产业园工程建成投用,至今已举办残疾人招聘、技能培训、助残志愿、研学游等活动30多场次。2025年8月,绍兴市残联与浙江如常集团签订了共建残疾人高质量就业基地合作协议,明确计划到2026年底落实50名残疾人在此实现就业。当年9月,双方联合建设的绍兴残疾人就业赋能基地在产业园揭牌,基地内不仅有高质量就业中心,还配备了无障碍卫生间、电梯、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可同时满足60多人的培训和就业需求。“我们免费提供场地和所有配套设备,小到电脑、打印机,大到康复器械,都是按照残疾人的需求定制的。”如常集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基地还承担了技能培训功能,首期20名残疾人学员已开启数据标注、AI训练师等新经济岗位的培训。

  “光有场地不够,还要帮他们找到赚钱的路子。”章洪敏说,残联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链接资源。以丁京华的鼎善文化为例,很多订购店内伴手礼、厨房小家电和慰问品的订单都是来自残联。“因为残联的托举,我们开店创业的信心越来越足。”丁京华说。

  在经费保障上,残联更是雪中送炭。根据政策,基地内就业的残疾人可享受住宿补贴,而基地运营前两年的水电费、电信费、电梯维保费用,全由残联承担。“这些费用一个月也要不少钱,残联帮我们承担后,我们就能把更多钱投入残疾人的工资和培训上。”如常集团绍兴基地负责人说。

  此外,残联还通过“招聘会+信息对接”,帮残疾人“找对门”。每年,市残联都会定期开展残疾人招聘会,提供残疾人未就业信息,组织招募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参加培训及实训。

  在体面就业中融入社会大家庭

  东光路的故事,远不是开店赚钱那么简单。在市残联和社会力量的共同推动下,这里正从残疾人就业基地升级为社会融合的平台,不仅让残疾人有活干、有钱赚,更让他们有尊严、有价值,真正融入社会大家庭。

  除了广越堂的短期培训,如常基地的新经济岗位培训更具前瞻性。正如基地相关负责人所说,绍兴的助残实践始终信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技能培训便是串联起就业与高质量就业的关键纽带。不同于传统助残培训多聚焦于按摩、手工等单一领域,如常基地的培训体系更具前瞻性,精准锚定新经济领域的岗位需求,比如数据标注、AI训练师、内容审核、视频剪辑、电商客服、语音客服、直播运营助理等,不仅无需重体力劳动,更能发挥残疾人细致、专注的优势,且薪资水平远超传统岗位,为他们打开了体面就业的新通道。

  社会力量接力,让助残形成合力。残疾人创业就业,不能只靠政府单打独斗。在绍兴,“政企协同、社会参与”的生态正在形成。如常集团作为运营方,带来的不仅是专业的运营团队,更有其在全国600余个服务基地积累的成熟经验——从资源整合到岗位开发,从服务标准到长效跟踪,这些跨区域的经验为绍兴基地的发展提供了加速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浙励甄选”平台的建设:集团深入挖掘绍兴本地资源,将地域文化特色与残疾人就业创业需求深度绑定,开发出一系列蕴含绍兴元素的助残产品体系。这些产品不仅承载着绍兴的文化符号,更凝结着残疾人创业者的心血。

  “我来东光路之前,总担心自己是外地人,又看不见。没想到来了之后,不仅赚到了钱,还交到了不少朋友,觉得自己是‘有用的人’。”盲人按摩师周国的感受,道出了许多残疾人在东光路的心声。在长效共富的蓝图里,精神融合与物质增收同样重要。为此,市残联与如常集团结合基地实际,定期组织开展多元化活动,覆盖残疾人的个性化需求:在文娱活动中,残疾人朋友可以唱歌、表演节目,在欢笑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教育培训活动中,帮助大家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法律服务活动,则会邀请专业律师,为残疾人解答劳动合同、权益保障等方面的疑问,为他们保驾护航。

  这些活动,像一条条纽带,将原本可能独自打拼的残疾人串联起来,周国在文体活动中认识了其他盲人技师,大家一起交流按摩技巧,分享生活趣事;听障创业者在手工课上用手势交流,结下了深厚友谊;内向的学员,在一次次活动中逐渐打开心扉,主动参与到集体中。

  东光路的故事,是绍兴助残共富实践的生动缩影。在这里,就业增收只是起点,社会融入才是最终的目标——它让残疾人不仅能通过劳动获得物质回报,更能在参与社会、贡献价值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绍兴市助残共富产业园一景。

  小丑演艺社开业现场。

  营业中的无声发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