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当海绵城市之父 遇见新时代的千年水城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9月23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在巴西潘塔纳尔湿地拍摄纪录片期间,因小型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这位推崇海绵城市理念的专家与千年水城绍兴有着剪不断的缘分。十多年来,他成为绍兴这座水城的发展硬核智囊,来绍兴不下十次,或考察,或讲座,对水城的自然禀赋啧啧称赞。

  他评价绍兴:“整座城市是浮在水上的。绍兴北部平原水域面积占到23%,几乎1/4是水,完全可以建成一个独特的现代水城。”蓝绿共建、避塘保护、疏浚还湖……俞孔坚深刻影响了千年水城的现代传承,镜湖新区的发展至今仍遵循他的理念。

  海绵城市之父俞孔坚与东方水城绍兴,可谓一见如故。

  他在考察镜湖新区时曾提到,“全球范围内水城共有三种类型:水在城中、城在水中、岛屿(群岛)型。绍兴属于第三种。”在他看来,绍兴特别是镜湖新区,具备建设海绵城市天然优势条件,他曾对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邱志荣说:“绍兴河网密布、水岸绿植丰富、地下水位高,是打造‘海绵城市’的好地方。”

  海绵城市之父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的缘分始于20年前。在绍兴城市发展的多个阶段,他的理念都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深刻影响。

  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于2005年5月20日获得批准设立不到两年,就引得俞孔坚的关注,在他以及相关团队的深度参与下,《绍兴市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06-2020)》于2007年6月通过评审。“当时绍兴中心城市规划结构形态为‘三大组团、绿色空间’,俞孔坚早早介入其中,为绍兴城市发展献计献策。”中国规划学会名城分会委员、古城保护专家周筱芳表示。

  《规划》明确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维护绍兴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器”,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规划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内容,为后续湿地公园的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建议。

  随着行政区划调整,绍兴依托“一心三组团”建设城市。定位变化后,俞孔坚及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周筱芳告诉记者:“2014年3月,俞孔坚应绍兴市委、市政府邀请,参加为期2天的绍兴水城规划理念国际研讨会,为绍兴水城的重建提供思路。”其间,他到绍兴古城、镜湖新区以及湖、瓜渚湖进行了实地考察,发表了题为《美丽城市的水生态基础设施》的演讲,提出建设新水城的同时,也关注“旧水城”(绍兴古城)的保护。

  俞孔坚与绍兴的深厚缘分,来自彼此间诸多的相似契合之处。

  俞孔坚1963年出生于金华市婺城区农村,村庄一幕幕和谐的自然景观陪伴成长,也在内心深处播下生态美学的种子。“我从小就知道如何种稻、施肥、灌溉,如何抗旱、抗洪,如何养羊、养牛。这些独特的沉浸式经验,使得我的学术观点、研究角度也与众不同。”俞孔坚表示自己的风格蓝绿交织、清新明亮,而他在镜湖新区看到了类似童年的场景,触动到他内心别样的情愫。

  绍兴是传承千年的东方水城,具备古人因地制宜、山水营城的智慧。他曾总结自己的目标:从中国的传统生态智慧中汲取灵感,基于自然构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森林,进行国土生态修复。

  他提出的海绵城市概念于2013年被采纳为国家政策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绍兴成为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2016年,镜湖新区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率先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出台《绍兴市镜湖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实施方案》及修编方案。

  “俞孔坚虽然没有直接参与镜湖新区项目建设,但他的理念深度影响了新区发展。”市政协秘书长、镜湖开发办原主任赵建国告诉记者,2018年镜湖新区功能调整,仍然坚持俞孔坚当时提出的生态保护、蓝绿共建的宗旨。

  赵建国说,十多年前,俞孔坚就受到绍兴市委党校、镜湖开发办等部门的邀请前来讲座授课,海绵城市理念得到大家认可,进而影响了千年水城的现代传承。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项单一的工程,而是一种城市发展理念的改变,是从以前的改变自然、破坏自然向保护自然、修复自然转变。如今回看,俞孔坚的很多理念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他提倡的内容成为了绍兴真正落地的项目。

  比如镜湖新区“生态保护、蓝绿共建”的现状。新区以“九龙聚湖,水绿融城”为目标,梳理出对城市组团联系、空间塑造、生态特色和城市安全产生较大影响的9条水绿廊道。在此基础上,镜湖新区拥有21.9平方公里的水系和绿地,42.7%的蓝绿空间占比,在国内仅次于雄安新区。

  如今的镜湖新区还通过打造一批高品质绿地空间,推动城市生态空间与公共生活有机融合。目前累计建成17个公园、新增绿地229.6公顷,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0%以上。与此同时,水岸两圈特色绿道分为21公里大圈和10公里小圈,水系、步道、骑行道有机分离。大圈相当于“半马”长度,依托镜湖直江、梅山江,能串联起镜湖公园、梅山公园和直江运动公园三大综合性公园……这些都从俞孔坚当时的方案里汲取了灵感,与他的理念息息相关。

  当时的《规划》中,已经将湖南侧围垦土地恢复成湖面。去年实施的杭州湾南翼平原排涝及配套工程恢复水域面积约1474.7亩(即在现状下新增)。

  前不久,杭州湾南翼平原排涝及配套工程建设推进,湖南侧水域恢复工程涉及的环湖路内部道路进行全封闭施工。这里将建设全新的湿地公园——绍兴市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一期)。

  在俞孔坚理念的影响下,白鹭翩飞的镜湖新区,作为绍兴中心城区的“绿心”,率先打造16.7平方公里“海绵”示范区。湿地景观优美,土壤肥沃,物产丰饶。纵横交汇的稠密水道,将区内的田野分割成无数洲渚。公园内生物多样性水平高,有沼泽湿地、河流草丛湿地和湖边水生植物湿地,动植物种类繁多。

  湿地、运河、湖泊、古迹……俞孔坚对水城治理提供的智力支持是全方位的。在很多绍兴的专家看来,“俞孔坚的理念既具有概括性、统领性,又在操作层面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

  《绍兴市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06-2020)》成为城市发展的纲领,几年后,由市政府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绍兴水城规划理念国际研讨会,根据实际需要持续优化《规划》方案,结合城乡规划“控规”落地实践。

  后来,绍兴成为省级海绵城市试点,通过政策制定、试点项目实施等措施逐步推进。先后出台《绍兴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绍兴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明确新建及改扩建项目需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俞孔坚认为,绍兴水城的建设应该从思想、方法、体制上进行改革,从专业上整合各相关专业,将基于湖、河、水街、水巷、水院的基础设施系统和基于路、街、场、院的基础设施系统相互融合交叉,从而系统解决绍兴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他从专业角度提出了水城建设的水生态治理系列方案——水生态基础设施关键工程技术与集成。在他看来,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不是花大钱就好,完全可以用一些实用的生态方式来处理。

  如城市绿色海绵技术,在水域四周种植花木,使这些花木起到如海绵一样的吸纳雨水作用,从而减轻城市内涝;加强型人工湿地净化技术,如通过种植芦苇等,将“基本都是肥料”的城市污染物吸收过滤,从而起到水体净化作用;回归生产技术,用水稻等农作物来绿化城市,既减轻了绿化成本又具有生产功能等。“总之,绍兴建设水城,需要方法上创新、体制上打破边界、专业上整合。”俞孔坚表示。

  “俞教授对大运河的关注度很高,他提到浙东运河绍兴段两岸与其他城市不同,兼具了城市、集镇、田野等丰富风貌,他还高度评价运河园等保护项目。”邱志荣告诉记者。俞孔坚还在水利部分享绍兴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在他的影响下,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成立“浙江省通用砂浆研究院”和“绍兴市海绵城市建设产学研中心”,还专门布置了海绵城市展厅。学校获得海绵城市技术以及低碳建材领域专利85项,为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充实了技术储备。目前,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在绍兴马拉松公园、越东快速路、迪荡湖等区域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记者了解到,俞孔坚还考察了绍兴其他县、区,如规划建设了新昌如城运动公园、上虞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