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阮越才
上周,A股迎来“9·24”牛市启动1周年。1年前,政策“组合拳”点燃市场热情,开启了新一轮慢牛行情。1年来,市场虽然几经波折,但向上趋势未改,上证指数累计涨幅超1000点。然而,当市场交出总市值大增39万亿元、1000多只个股翻倍的亮眼答卷时,股民之间的收益差距却很大,“有人狂欢有人愁”成为普通投资者的真实写照。
指数狂欢下
股民收益分化严重
2024年9月24日,随着一系列稳市政策落地,A股迎来标志性上涨,上证指数单日涨幅超2%。此后1年间,市场呈现出结构性慢牛特征,但不同维度的分化却愈发明显。
一年前的“9·24”,沪指的开盘点位是2770点;而眼下,沪指已逼近4000点大关。从核心指数表现看,市场整体呈现“阶梯式上涨”态势。1年时间,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累计上涨39.03%、62.31%、103.50%,科创50指数涨幅接近120%,北证50指数更是飙升超150%。
其间,A股市值合计增长35万亿元,突破100万亿大关,百元股数量大增3倍多,而5元以下低价股数量“腰斩”,ETF资产净值规模也有近九成增长。个股方面,剔除新股,中位数涨幅近60%,其中,1500余只个股翻倍。ETF市场中,科创芯片相关ETF表现突出,以接近2倍的区间涨幅成为领跑品种。市场多项指标,如成交额、融资余额等,在此期间亦创下新纪录。估值层面同步提升,上证指数滚动市盈率从12.24倍升至16.38倍,创业板指则从23.53倍翻至43.62倍,反映出市场对成长空间的预期升温。
板块轮动中,“科技领涨、传统滞涨”的格局尤为清晰。通信行业以120%以上的涨幅居首,电子板块紧随其后,涨幅超100%,计算机、机械设备等科技相关板块涨幅也突破80%。而煤炭、石油石化、公用事业等传统周期板块涨幅不足10%,成为市场“后进生”。概念板块更是冰火两重天,光模块、人形机器人、DeepSeek等科技主题爆发式增长,部分细分赛道涨幅超300%。
光鲜数据背后,仍有近20%的个股处于下跌状态,40%以上的个股较2021年高点跌幅超30%。这种分化直接转化为投资者的收益鸿沟。数据显示,年内收益率超100%的投资者占比仅12%,而亏损超20%的投资者比例达18%,另有35%的投资者收益率不足10%。“身边有人靠AI股翻了两三倍,我守着红利股一年才赚6%,这就是最真实的差距。”越城股民陈女士的感慨道出了不少散户的无奈。
赛道与心态
构成收益鸿沟
一轮牛市,为何有的股民赚得盆满钵满,有的股民却收益寥寥甚至亏损。“同样的市场,不同的成绩单”,背后是持仓选择、操作心态与信息获取能力的综合较量。在结构性行情中,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放大收益差距。
“选对赛道赚翻倍,选错赛道熬寒冬”成为慢牛行情的核心法则。科技赛道的投资者享受了估值与业绩双升的红利,而固守传统板块的散户则错失良机,很多人也将AI等赛道的科技股和传统板块戏称为“小登”和“老登”。
“此次慢牛本质是‘科技驱动型’,政策支持的硬科技领域成为资金聚集地。”股民胡晓春近期对整个市场进行了一次细致分析,在他看来,像CPO、PCB、液冷服务器等AI硬件赛道已经成为本轮行情最大的亮点,胜宏科技、中际旭创等个股一度成为市场风向标,而以寒武纪、海光信息等半导体个股为代表的国产替代赛道同样表现突出,尤其是7月份以来出现了连续飙涨的现象。反观传统周期板块,尽管估值低,却因缺乏增长预期备受冷落。有老股民表示:“当初觉得市盈率低的股票相对安全,没想到我拿的白酒股、煤炭股1年下来根本不涨。”
除了行业选择,个股质地的差异进一步拉大。业绩兑现的成长股与题材炒作的“妖股”结局迥异,不少个股缺乏持续盈利支撑,股价在短期暴涨后波动剧烈,也让很多追高散户被套牢。
如果说赛道选择是先天因素,操作心态则是后天关键。多数散户的亏损并非源于市场下跌。“我身边有个股友,几乎每个星期都在换股票,每次都追热点,从军工换到机器人,再从AI换到银行,手续费花了不少,1年下来最终收益率仅12%,还不如躺着不动。”胡晓春分析,心理学层面的“损失厌恶”与“错失恐惧”加剧了操作失误,有的股民3100点时不敢加仓、3500点却焦虑追高。此外,一些股民收益不高,源于“过早止盈”,如今年4月选择在市场连续暴跌清仓的投资者,错过了半年的主升浪。
慢牛有望持续
科技主线仍是核心
“A股市场历来有‘牛短熊长’的特点,这么多年,我们经历的都是疯牛、长熊行情,这次的结构性慢牛行情,对股民来说是新的考验,哪怕是老股民,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调整操作策略。”有20多年炒股经验的越城老股民冯先生认为,站在“9·24”行情1周年的节点,市场共识逐渐清晰,结构性慢牛格局未变,但普涨时代已一去不返。
而如何在分化中把握机会,成为普通投资者需要不断学习的新课题。“这轮慢牛教会我们,炒股不是比谁赚得快,而是比谁赚得稳。”经历过3轮牛熊的冯先生总结道,结构性行情下,“快进快出”的投机思维已失效,“精选标的、长期持有”才是生存之道。
面对复杂的结构性行情,同样有老股民认为,普通投资者需摒弃“追热点、猜走势”的旧思维,建立系统化的投资体系。操作层面,控制换手率是关键。建立“估值锚”,低于合理估值加仓,高于合理估值减仓,而非跟随市场情绪操作。
“此次慢牛并非全面牛市,而是‘政策引导、资金聚焦’的结构性行情。”证券分析师秦华认为,本轮行情市场驱动力来自三方面,一是降准降息周期带来的流动性宽松,二是以AI为代表的科技爆发和国产替代政策推动的产业升级,三是居民资产向权益市场转移的长期趋势。“从目前情况看,这3个条件还在进一步催化,因此慢牛行情很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具体到细分赛道,秦华认为,展望未来,科技主线仍是核心方向。半导体、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等领域将持续受益于政策支持,相关板块有望维持高景气度。A股市场“含科量”有望进一步攀升。同时,消费复苏、“反内卷”行业与高端制造领域的细分龙头也具备长期投资价值,可能成为下一轮资金轮动的方向。选对赛道、控制心态、敬畏市场,才能在结构性慢牛中跨越收益鸿沟,实现资产的稳健增长。“对于时间精力有限的散户,指数基金成为优选。普通投资者很难精准把握板块轮动,跟踪科创50、创业板指等指数基金能分享科技成长红利,且分散风险。”秦华说。
股民在看行情。见习记者 俞姝萱 摄